第2部分(第2/4 頁)
的損失。這也迫使我們重新認識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目標,也使我們不能甘於做一個製造大國,同時也要做一個金融大國,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要在世界上擁有中國的金融話語權和定價權。”
應該說,這些分析是深刻而理性的。但是現實是多麼的殘酷,這些評論者能回答下面這些具體的問題嗎?第一,在當前的中國製造當中,富士康的業績是不是最出色的?中國大陸企業中誰可與富士康相比?
即使是媒體一再讚揚的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不也挖了富士康的人,學習模仿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只是它不聘用那麼多高薪臺灣員工,勞動力成本更低罷了。再者,年銷售收入300億元的比亞迪如何與年銷售收入近萬億元的企業巨人相比?
第二,即便代工沒有前途了,我們還是首先要承認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已經創造了奇蹟。而我們認為有前途的自主品牌似乎到現在還沒有創造前途的例證,我們能列舉出一家中國大陸自主品牌做得更好的企業嗎?“代工沒有前途,自主品牌有前途”的結論是如何論證出來的?
第三,代工模式、富士康模式實際上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模式,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存在很多弊端,但也有它的優勢,特別是在吸納就業方面特別適合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中國。難道我們真的不需要富士康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了嗎?我們有什麼產業能夠承接解決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就業問題?金融業?房地產業?
引 子(7)
第四,新型產業怎樣建立?不是要透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而來嗎?我們有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並且做得很好,才有資格談論轉移和轉型,沒有轉什麼呢?這是中國經濟的迷茫,也是中國經濟的癥結。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專家、學者、企業家們,我們如何面對和解決以上這四個問題?
我們對製造業還很無知?
從媒體的報道來看,我們對富士康的瞭解還很不夠。媒體對富士康員工人數、銷售規模、生產產品、組織結構、公司架構等基本情況的報道錯誤很多,對富士康模式也瞭解不深,對“代工”的理解還停留在組裝層面。如此,在評論時就難免妄言妄語。富士康新聞負責人劉坤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曾說,中國製造是一分一分地賺錢,希望大家能對中國製造和富士康有些許的敬畏之心。這是肺腑之言。對富士康的過度撻伐和妖魔化,正說明中國社會的扭曲和不成熟。
中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首先要實現工業化。西方國家在100多年前就實現了工業化,中國大陸這100多年來經歷了諸多波折,但還沒有實現工業化。臺灣是實現了工業化的地區,因此才產生了富士康這樣的世界級企業。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年,還沒有產生一家國際性公司,2009年開始,華為被認為是唯一的一家。沒有實現工業化的中國大陸企業還不知道怎麼做產品,怎麼樣做企業。這樣說,有不少人會反對,但你能解釋中國30年來沒有產生國際化大公司的原因嗎?工業化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發展成熟的過程。經過了工業化,你會知道,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能超越的。工業化還需要成本,有的時候投入可能還沒有回報,甚至要虧損,但你必須容忍,才能完成這個過程。任何回報都是需要代價的。而當今中國人急功近利,想不要過程就一夜暴富,也不想付出代價和成本,卻要得到最好的回報。
一位臺商在談及大陸年輕人的行為和心態時說:“年輕員工動不動就提出‘離職報告’,抗壓力能力普遍不足。”而員工的離職原因經常讓他看得哭笑不得,比如才工作三個月就想當部門主管,還有員工認為自己的很多“建設性意見”沒能被老闆採納,“很多年輕人事情還沒溝通完、解決完,就先嚷著要辭職”。從國家經濟層面來講,現在在資源領域獲取利益要輕鬆得多,而搞製造業太累,還賺不到錢。國內好多企業老闆就放棄了製造業,擠進房地產。而此時,地多人少的美國卻在限制炒房。美國徵收物業稅,房子越多,稅率越高。美國對第二套房交易徵收50%的交易所得稅,這樣做就是為了限制資本、資金和資源進入低端的房地產領域,讓這些資源進入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從而保持經濟的競爭力。
在改革開放30年的過程中,中國開始從製造業起步,走工業化之路。特別是農民從田野裡走進工廠打工,從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遭遇到了商業化和資訊化的強烈衝擊。商業化講求利益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