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無法達到要求也會給其造成挫折感,輕的他也許會努力而迎頭趕上(前提是面試的時候面出來他有這樣的上進心和百折不饒的精神),重的則直接打擊他的自信,影響他以後的道路。如果真是仁慈,則應該坦誠地讓對方明白,我們的要求是什麼,經過這一輪交談,我們覺得他在哪些方面不是很合適,可以的話,再給予他一些建議,並歡迎他下次有機會有興趣的話再嘗試。當然,如果有其它職位他可能可以勝任,則可以推薦進一步做面試(就像我們公司目前在做的)。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著想,就要為他人著想。每個公司都需要尊重人才,說到要做到;如果說到卻做不到,則實際上遠不如不說不做,因為說到,就有部分人會相信,然後我們做不到,則這部分人會受傷害,就如一句話說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對於那些一開始就不相信的人,我們的威信則會進一步降低。就如思考其它事情一樣,人才於公司的重要性,要從縱向長遠去考慮,從橫向以開闊的視野去思考,莫過度關注眼前。
最為關鍵的,在於如何慧眼識英才。伯樂能夠識別千里馬,如果我們是伯樂,那是三生有幸,如果我們不是伯樂,那麼至少有一招:路遙知馬力。何解?從對方最擅長最有經驗的地方開始挖掘,步步深入,讓這匹“馬”不停地往一個方向“跑”,直到他“跑”不了為止,然後換下一個地方,同樣挖掘。也就是對他不停地往一個方向問問題,他每回答一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用思維跑了一段路。
為什麼不找他最不擅長最沒有經驗的地方問呢?因為我們用人是要用他的長處和優點,而不是他的短處或缺點。那如果他最擅長最有經驗的地方不是這個職位相關的呢?那仍然可以問,因為這樣至少還可以知道他在他最自信的地方走了多遠——這其實是一個人潛力的一部分。然後追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找你最擅長的工作而要找我們這份工作?
為什麼要專注於一個方向問呢?如果我們每個方向都只問一兩個問題,實際上跟不問是沒有差別的。因為一般開頭的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大同小異的,不足以讓我們將他跟其他應聘者區分開。例如問題:“你做過什麼專案?”如果單單問這個問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來應聘的人,經過簡歷篩選等等,一般都是有相關的專案經驗,除非來的是應屆畢業生,所以每個人幾乎都能列舉一些專案。重要的是,在他的回答之後,我們要讓他繼續往前“走”,所以我們可以最問:“你剛剛提到某某專案使用了某某技術,你能跟我簡單說說該技術的最重要的一些概念嗎?”對方回答之後,再最問:“對於某某概念,它的本質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如此引導他一直往前走,直到他答不上為止,然後我們就知道他在此方面達到了什麼境界。對於對方提到的,但是我們面試官不熟悉的事物,我們仍然可以如此問,從對方的回答中去學習和了解,然後仍然是步步引導,看他說的是否能夠表達清楚,是否合理,是否能夠自圓其說,是否誠實,等等。能夠回答第一個問題的人,不一定能夠回答第二個問題;能夠回答第二個問題的人,不一定能夠回答第三個問題……再自己根據問題的難以程度,對方的回答,則對不同的應聘者,我們就能夠對他們的能力進行比較細緻地區分和衡量。
舉個例子,如果我是一個面試官,我負責招聘一個有經驗的銷售。我可能會問應聘者:
1、“你賣過什麼?”
2、“你是透過什麼方式賣的?”
3、“為什麼選擇發傳單(或打電話或上門推銷)?”
4、“你在什麼地方發(打哪些人的號碼或去哪些小區或人家推銷)?”
5、“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這些號碼或這些人家)?”
6、“有人拒絕你嗎?”
7、“拒絕的人多嗎?”
8、“你介意嗎?”
9、“為什麼?”
10、“一般情況下你是怎麼應對客戶的拒絕的?”
一般部分人會卡在第3個問題,剩下的人中有一部分會卡在第5個問題,能夠回答好所有問題的人很少。為什麼問這些問題呢?問題1考察對方對他所賣的東西瞭解多少。問題2可以看對方對銷售方式瞭解多少。問題3可以看出對方是否瞭解指定的銷售方式的適用場合。問題4…5則是看對方是否真正理解並懂得會應用此銷售方式,發傳單需要找潛在客戶多的地方發,而不是隨便找個街頭就發。問題6…10透過關注對方的回答,可以察覺對方的心態和對待工作客戶的態度,以及是否有應付危機的能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