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自然科學;為了學自然科學,就要學習科學的運算處理實驗總結的方法;為此,就要學眾學之學的哲學;為了學哲學,就要學會哲學三個基本問題,為這三個基本問題,就要學習宇宙是怎麼來的,我們從何而來,我們跟宇宙的關係是什麼樣的;為此,我們要學空間物理學;為此,就要學數學來處理空間與速度………………到此,就會進入一個學科的迴圈,所以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混口飯吃讓人羨慕死。——(第三十一章)
第一章 古剎中學
回想起當年的高中生活,秦簫他們決定回南北寺中學去看看,其實他們高中母校是當地的實驗中學,正趕上與南北寺中學合併,南北寺中學學生全部遷到縣城的實驗中學,這所帶著60年代典型氣質的中學才算退出歷史舞臺。
而當時的最後一屆2005到2006屆畢業生必須留下一部分,因為學校合併後校舍吃緊,但為了不把教學資源分散,學校決定把美術藝術生遷過去。雖然生活條件差點,但不得不說前身就是深山古剎的南北寺中學畢竟算得上是一座古代書院似的學府,幾十年來人才輩出,秦簫的父親叔叔以及姑姑都是從這走出來的。
機緣巧合,高三理科24班班主任呂敏也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更重要的是,她是我們學校公認帶畢業班最有成績的的班主任,幾個狀元從她手裡出來,從她決定帶著24班到那去度過高三一年就很說明她的確不同凡響,起碼幾年之後秦簫是這麼認為的。於是她帶著共事多年的幾個老同事組成一套完整的教學團隊同理科美術生以及24班就在高三開學伊始——2005年8月份搬了過去。
這對理科24班上下的確是個爆炸性的新聞,因為很多同學不明白到了南北寺意味著什麼。聽合併過來的同學說,那裡艱苦的很,而且去了之後,也便意味著同學校完全脫離,孟凡必須離開校足球隊,蘇小曼必須告別校園廣播站。但對秦簫來說,雖然離開有空調的教室,洗手間的宿舍,但卻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期待,他很想知道他的父親叔父是怎麼度過當年的中學生活的。正因如此,理科24班的學生往往把母校仍叫做南北寺中學。
四輛校車大巴在濃郁的鶴伴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裡穿行,大雨初晴,林間迷霧濛濛,道路曲折如肥厚棉襖上的褶皺,一邊無禮的樹杈打著滴滿雨滴的車窗,一邊放肆濃霧填滿深不見底的幽谷,車隊在盤山公路上左支右絀。而坐在車裡的人一會兒要經歷內道面對石壁被黑壓壓的樹叢遮在懷裡的壓抑,一會兒又要承受外道望之空無一物深不見底的空虛。早上八點車隊出發,正午時分大霧退去,終於望見幽深的山谷濃郁的樹林間,一座古剎的青磚簷角若隱若現,呂敏一上午在車上終於第一次開口,激動地對學生們說:“到了!”
果然,南北寺中學從外觀看來就是一座寺廟,依山而建,被山谷一分為二,谷底是一淙溪流。山雨過後偶爾會有山洪呼嘯而過,高處用不協調的美感搭著三條鐵鏈子的木板橋供南北透過。不同於其他寺院,僧舍與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各在山谷兩側,南北寺的僧舍全部建在南邊的山頂,北面則算是僧人們打座唸經的廟堂,雖說南北寺有南寺北寺之分,但確是一座寺廟無疑。
山谷在西邊折向北,同這河水一起衝出山地進入平原,開口處隱約可見村莊與田園。然而這所寺廟,建國後便被政府把僧人遣返,改建成一所高階中學,並創造了幾十年人才搖籃的歷史。從遠處就可以看到,寺院鐘樓已經成為南北寺中學的廣播樓,上面還掛著上課的電子鈴。秦簫從父輩多少了解了不少這寺廟的歷史,並且他了解古代寺廟的建築佈局,剛下車遠看了幾眼,他便被這山水間的古剎中學有一種莫名的好感,彷彿置身古代的寺院學派。
正是中午時分,學生們下車席地而坐,一邊休息,一邊聊天,興致盎然,老師們好像也被這幫年輕人的興致點燃,樂此不疲地為學生們講解南北寺的前生今世滄海桑田,大家喝著礦泉水吃著麵包有說有笑,像是在郊遊一樣。午後,算是吃過了午飯,老師便開始組織學生們將行李搬到南山的宿舍,簡單地分配了房間,分發鑰匙,並交代晚飯時間以及食堂的地點,告訴大家晚上六點到北山大教室——也就是“大雄寶殿”集合。
南山宿舍都是平房,多是古色古香的舊時僧舍修繕而成,男女分開,水源從山谷的河水裡泵取上來。深處北方,即便雨季,宿舍也並不潮溼,每個房間四個人,秦簫,孟凡,洛川和許少卿一起住進205,就是二排第五間的意思。宿舍在學校合併時人剛搬走,只需要稍微打掃下就可以了。師生共二百多個人,行李又不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