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到了楊廣幾乎已經處理好了突厥以及西域等問題後,可以騰出手來處理帝國這個來自東方的威脅了。然而楊廣並沒有直接就派出軍隊出征,因為開皇年間的出征失敗先例告訴他,徵遼得做好萬全的準備來,於是他南巡,巡視這個將為他大軍出征提供幾乎所有糧草的地方,他要親自督促江南各地為他即將到來的大規模軍隊出征做好後勤的準備。在江南呆了半年之多的楊廣,與大業七年二月初三,登釣臺,駕蒞揚子津,大宴百官,按等級賞賜即將出徵的文臣武將,這個時候大家都幾乎已經知道皇帝楊廣要派兵徵遼了。
二月19日,楊廣從江都乘龍舟駛入通濟渠,向北方的涿郡(北京)出發。26日,途中的楊廣正式下詔動員討伐高句麗,詔書曰:
“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高麗高元,虧失籓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雖懷伐國,仍事省方。今往涿郡,巡撫民俗。”
同時敕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到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造船300艘,準備從海路進攻高麗。四月15日,楊廣的車駕到達涿郡的臨朔宮,徵發江淮以南的水手1萬人,弩手3萬人,嶺南排鑹(即小矛)手3萬人;為保障後勤供給,五月,敕命河南、淮南、江南等地製造兵車5萬輛送往高陽(今河北高陽)以供裝載衣甲幔幕;徵發河南、河北民夫負責運送軍需;七月,徵發江淮以南民夫和船隻將黎陽、洛口各倉的糧食運到涿郡,一時之間,洛陽至涿郡的運河上,船隊首尾相連,綿延千餘里;官道上從全國各地奔赴涿郡的兵卒和運送兵器鎧甲等軍需的民夫川流不息,擁擠於道,晝夜不停,整個大隋帝國都在為即將到來的這場大戰做準備
為什麼楊廣會想攻打高句麗呢?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一定要征服攻高句麗呢?
這是有一定原因的而且原因並不是一般的史書上說的那樣僅僅是因為楊廣私心。
相傳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商時,殷宗室箕子率眾東走朝鮮,教濊人田桑禮教,建朝鮮國並受周封爵。箕子朝鮮傳了40餘代漢初被燕人衛滿襲破,建立衛氏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出兵滅衛氏朝鮮,於其地分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後又罷臨屯、真番,以其地併入樂浪、玄菟。東漢末建安九年(204),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另設帶方郡,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244)滅公孫氏。這樣,從漢元封三年(前108)一直到魏晉四百年間,中原王朝都控制著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實行和內地一樣的郡縣制度。先進的漢文化及典章制度由此直接輸入朝鮮半島,並影響半島以外的其它地區。
晉末喪亂,五胡入主中原,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在戰亂中逐漸脫離中原的控制,但是,朝鮮半島南部卻從來未被中原王朝征服領轄過。約在公元1至2世紀時,半島南部中出現許多部族國家,有馬韓、辰韓、弁韓三大區域,漢朝官員透過樂浪郡與三韓打交道。4世紀時,三韓分別形成百濟、新羅、任那三個王國,其中百濟與新羅交通中國,特別是與南朝交往更多,任那則依附隔海相望的倭國以自重。而三韓以北的高句麗興起於公元前37年,開山始祖**在漢郡縣管不了的長白山區建立政權,多次與漢朝發生戰爭。晉末五胡亂華之時,高句麗如五胡入主中原一樣,也於公元313年乘機南下攻佔樂浪郡,翌年又佔領帶方郡,不久將都城遷入平壤,使中原王朝直接統治朝鮮半島的歷史宣告結束。又跨過鴨綠江與立國遼東的鮮卑慕容氏前燕政權爭雄,被慕容氏擊敗。前燕敗亡後漢人馮氏曾奉高句麗人高雲為主,後又自己取而代之建立馮氏後燕政權,而終被立國中原的鮮卑拓跋氏北魏政權攻破,其國人大批逃亡入高句麗,或有浮海遠逃到今廣東地區者。北魏在六鎮叛亂中瓦解,中原東西魏分立,北周北齊禪代,及北周滅北齊,多次政治動亂與政權易姓,使塞外遼東無遐顧及,高句麗趁機向西侵蝕拓展,把疆域擴張至遼水邊。
由於侵蝕吞併遼東,地跨鴨綠江,使高句麗成為多民族國家,境內除統治民族高句麗人外,還有大量被征服的漢人、鮮卑人、契丹人、靺鞨人及新羅、百濟人等。高句麗建國後,就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著文化、貿易往來。南北朝時高句麗頻繁通使於中國,光派往東晉南朝貢獻方物的使團就有30多次。劉宋元嘉十六年(439),一次就由海路貢獻戰馬800匹。派往北朝的使團更多達90餘次,有時一年派兩三次。北魏時期,高句麗曾“歲致黃金二百斤,白銀四百斤”。北齊皇帝封高句麗統治者高湯為高麗王,高句麗將“句”字去掉,自稱“高麗”(仍是高句麗,不同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