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4/4 頁)
他透過香港和美國的朋友,才和姐姐取得聯絡。
他給姐姐寫信,附上了張葆莘的文章。後來,又寫信勸張愛玲回國來看看,張愛玲覆信說不會回去,只要能通訊就好。
此後有一段時間,張子靜再寫信去,就杳無迴音。原來,張愛玲在洛杉磯頻頻搬家,一直到1989年初,兩人才又聯絡上。
這一年,她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傳說我發了財,又有一說是赤貧。其實我勉強夠過,等以後大陸再開放了些,你會知道這都是實話。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惟有祝安好。”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太平洋上的輝煌落幕(2)
她還是她,對弟弟仍是淡淡的,也不願有錢財上的牽扯。但是在同一年,她得知姑姑生病,又逢“多事之秋”,便急著想給姑姑匯錢,希望姑姑的日常生活不至受太大影響。顯然,她還是與姑姑親。
早在1982年時,張愛玲就有機會回國省親。那一年,北大著名學者樂黛雲在哈佛做訪問學者,偶然看到張愛玲的作品,大為讚賞,於是輾轉託人,想請張愛玲到北大做一次“私人訪問”。
張愛玲回信致謝,但表示並不想回國:“我的情形跟一般不同些,在大陸沒有什麼牽掛,所以不想回去看看。去過的地方太少,有機會也想到別處去……”
據說這裡所說的“別處”,就是歐洲。張愛玲平生所憾“去過的地方太少”,就是指她一直未能去歐洲看看。
張愛玲因為當年“香港之行”的創傷,不願回國一遊,可是故土對她的熱情卻與日俱增。
80年代中期以後,不僅張愛玲“重歸”中國現代文學史,而且大陸讀者對張愛玲“遲來的愛”也洶湧而至。
短短几年時間內,《傾城之戀》在《收穫》雜誌發表,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發行,柯靈文章《遙寄張愛玲》在《收穫》和《讀書》雜誌發表,掀起了“張愛玲熱”的第一波大潮。
1985年,上海書店影印出版了舊版《傳奇》,這是內地最早出版的張愛玲作品。到1992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了一套《張愛玲文集》,終於使“張愛玲熱”走入了大眾層面。
張愛玲這個名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