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4/4 頁)
篇文章都是張愛玲親自校訂,稿件在臺北和洛城飛來飛去,耗費了雙方不少的精力。
第二,是編一本圖文並茂的《對照記》。
這一本,編寫得也相當快,1992年秋,稿件就寄到了臺北。出版社對殘損照片進行了精心修補,在1993年11月的《皇冠》雜誌上先行登出。而後在1994年6月,作為《張愛玲全集》第15卷出版。
《對照記》一出,張迷們爭相購買,又是一番洛陽紙貴的盛況,一年半內,就印刷了7次。
該書收入老照片50餘幅,從張愛玲的童年時起,到她40多歲止,50歲以後的一張也沒有。其中有一幅,很值得一說。
那是1944年拍攝的一張,她原本穿著薄呢旗袍,但怕單色旗袍不上相,便又披了件浴衣在身上。
這幅照片後來“出鏡率”很高——她頷首低迴的樣子,很有些*。假如不是她自己說出來,誰能想到,照片上的服飾竟是臨時湊合的!
書裡還收入了李菊耦、張佩綸、黃素瓊、張茂淵、炎櫻等人的照片,但沒有胡蘭成和賴雅的。張愛玲在文字說明裡聲稱:“惟一的取捨標準是怕不怕丟失。”這當然不能解釋不收兩位丈夫照片的原因。
也許沒有什麼更復雜的原因。她只是——不願意讓人家指指點點。
第三項計劃,是重寫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小團圓》。
何以名之“小團圓”?這書名大概也含有張愛玲一貫的反諷吧。
中國人講究凡事的結局要“大團圓”,一生要功成名就,子孫滿堂。可是,張愛玲揣度自己的一生,莫說“成功”,就連一般人的“圓滿”也沒達到。她無頭銜、無功名、無房產、無子嗣、無金婚之福,一輩子都是“無產者”。
但是,這樣的人生結局,如果不叫“團圓”又叫什麼呢?於是,只能名之為“小團圓”。
《小團圓》的這一稿原定1993年內寫完,在1994年2月“皇冠”40週年慶典時,與《對照記》合為一集出版。可是,後來因她身體不佳的原因,一再延期。此外,張愛玲還考慮,兩書合為一集,書太厚,書價也會太高,於是要求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