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4 頁)
半是隻知道怎麼說,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左翼文藝從1920年代發端,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到1950年代已經蔚為大觀,登上了至尊地位。
當時左翼人士對張愛玲相當看重,將她列入了爭取、利用的物件。
1949年6月,以往領導上海進步戲劇界的*地下黨文化負責人、戲劇家夏衍,也戴著解放軍的臂章,隨軍進入上海,出任了軍管會文管會副主任,負責全盤接管上海原國民黨的文教系統。
夏公當然很關注上海文藝界的現狀,柯靈就在此時,向他推薦了幾篇張愛玲的小說。夏公讀後,顯然是十分欣賞,認為人才難得。他是個愛才若命的人,從此記住了張愛玲。
那時的上海,百廢待興。還是在上海解放前夕,許多小報就紛紛自動關張,報館老闆和主持人也大都離滬赴港。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有驚無險的羅湖橋頭(2)
夏公看到這種情形,覺得不妥,他認為上海不能成為一個沒有小報的城市。於是,找來了龔之方,讓龔之方和唐大郎一道,辦一個格調健康的小報,不要像過去的小報那樣專事散佈流言蜚語。
龔之方當然來了勁頭,當年7月,就和唐大郎辦起了一份《亦報》。此外,還有陳蝶衣等人主辦的《大報》也於此時創刊。
這兩份小報,與舊上海的小報相比,確有很大區別,風格較為清新。滬上的文化名流也都紛紛向它們投稿。
此時,龔之方、唐大郎自然要想起老朋友張愛玲。
兩位報人便興沖沖地跑去找張愛玲,請她寫一部長篇小說在《亦報》上連載。張愛玲欣然允諾,但要求用筆名發表。
龔之方沒料到她會有這樣的請求,但也只得隨她。
據龔之方後來推測,張愛玲這次之所以要使用筆名,是出於兩個考慮:一是,當初她曾在雜誌上連載過長篇小說《連環套》,效果不理想,因此,這次在小報上連載就要謹慎,先用一個筆名去探路;二是,胡蘭成的問題雖已是舊賬,但讀者們對此是否能淡忘,她沒有把握,所以還是用筆名保險一些。
這次在小報上連載的小說,叫做《十八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