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賊寇果然不容小覷。眾官之中,只有王鈺,高俅兩人心知蔡京必敗。那高俅原來的計劃,是想請童貫領軍,等他失敗,自己再去,若是得勝,在天子面前便勝了童貫一籌。哪知道被王鈺從中作梗,攛掇蔡相親征。
這時如果自己再出頭,如果敗了還好說,倘若是勝了,蔡京臉上如何過得去,只怕日後記恨自己。是以蔡京問對策時,高俅一言不發。其他人商議之下,便說此事關係重大,鬚眉得瞞過天子,只說天氣暑熱,軍士不服水土,多有生病者,所以才未敢輕進,暫時罷兵回朝。
出了太師府,童貫才慶幸當日王鈺阻攔,如若不然,折了這麼多兵馬,費了那麼多錢糧,若被聖上知道,吃罪不起。不過,讓他疑惑的是,王鈺小小年紀,雖然身居高位,但多半是因為聖上有意提拔,他又不熟悉軍旅之事,怎麼會預先料到蔡京此行一定失敗?看來,此子當真不可小視,幸好他跟自己站在一邊,不然,還真要防他一手。
禁宮,資政殿。
百官於殿前候命,聽得淨鞭三響,方才依次進殿,按品階排好佇列。天子臨朝,眾臣推金山,倒玉柱,三拜九叩之後,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
文武百官還未上奏,趙佶已經看到蔡京站在最前頭,於是訝異的問道:“愛卿已經還朝了?梁山之事如何,賊寇可曾剿滅?”
蔡京趕緊出班,跪在地上,再三拜道:“臣啟陛下,近日炎天暑熱,軍士不服水土,多有生病者,臣未敢輕進,是以暫時罷兵還朝。”
趙佶雖說不問政事,可他不是傻子,知道這些大臣們平日爭寵邀功。一有功勞可爭,誰不奮力向前?現在蔡京這麼說,只怕是折了兵馬,吃了敗仗,所以才罷兵回來。趙佶心裡雖然惱怒,可卻不能發作。自古帝王之道,在於平,為臣之道,在於爭。作皇帝的,要平衡各方勢力,臣子要爭,天子才坐得安穩。況且皇帝只有一個,天下如此之大,不靠這些人去辦理,皇帝能忙得過來麼?
“可那梁山賊寇,若不剿滅,遲早必成心腹之患。”趙佶面無表情的說道。蔡京自知有罪,退回班裡,再不敢多言。群臣見蔡京領十萬大軍,尚且不能取勝,誰還敢去聒噪?一時,資政殿裡鴉雀無聲,趙佶在上面看到,心裡暗歎,國難思良臣,家貧念賢妻啊。
“陛下,臣有本要奏!”正當眾臣默然不語,只等一聲散朝時,一個洪亮的聲音突然在資政殿內響起。群臣駭然,抬頭一望,卻是順平侯王鈺。
一見王鈺出班,趙佶臉上有了笑容:“愛卿有事,早早奏來。”
“陛下,天氣火熱,蔡太師所領軍馬都是從北部各州選調的,不習慣炎熱的天氣,這不足為奇。所以,此次未能建功,也怪不得太師。”王鈺從容的說道。蔡京聞言,心裡總算鬆了口氣,回頭朝王鈺使了個眼色,多謝王大人解圍,散朝後少不得有一番心意送至府上。
“那依愛卿看來,此事該如何處理?”趙佶又問道。
“臣聽說,那梁山泊方圓幾百裡都是水寨,用馬步軍恐怕是不行的。而且京城的禁軍不習慣山東的氣候,不如派一員能將,就從山東本地選調兵馬,再派遣水軍同行,才能取勝。”王鈺說罷,趙佶點頭讚許。不過宋朝有祖制,兵馬出征,從不用武將主事,需派一員文臣為首。這是因為太祖趙匡胤就是武將出身,在陳橋驛黃袍加身,作了皇帝。所以大宋開國以後,重文輕武,懼怕武將造反,此舉直接造成大宋百年積弱。
趙佶環視眾文臣,一個個低頭不語,生怕點了自己的將。最後,趙佶看到了高俅。他雖是文官,但宋朝制度,“非有軍功者,不得為三衙之首”,也就是說,沒有軍功的人,不能當殿帥府衙門,侍衛步軍衙門,侍衛馬軍衙門這三個統領全國軍隊衙門的最高長官。那高俅在趙佶當端王時,就已經認識,後來趙佶登基,將高俅派往邊鎮踱金,至於立沒立軍功不清楚,反正從戍邊回來以後,就作了殿帥府太尉。
“高俅。”
聽見天子召喚,高俅一個激靈,心知壞事了。趕緊出班應道:“臣在。”
“你身為殿帥府太尉,早年曾經戍邊,眾臣之中,只有你和童愛卿最熟悉軍務。他主持樞密院,不能輕動,愛卿勿辭勞苦,替朕滅了梁山如何?”
高俅暗暗叫苦,自己計劃被王鈺破環,哪能由我領軍出征?於是藉口道:“臣本當為聖上分憂,只是大病初癒,精力不濟。怕誤了聖上大事,是以……”
趙佶聞言,眉頭一皺,面有不悅之色。王鈺哪會放過這個機會,趕緊奏道:“臣啟奏聖上,由我們殿帥府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