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罷,微微頷首,隨即問道:“王愛卿,組建水師,是你的建議,也一直由你操辦。現今我大宋水師,能出海作戰麼?”
“回陛下,登州水師是在舊水軍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如今已經初具規模,有大小戰船近百艘,兵力六萬餘人,並裝備了京師造辦局研發各種新軍械。臣認為,可以一戰!”
趙桓心裡稍安,連連點頭道:“好,幸虧當初王相遠見卓識,組建水師。否則高麗水師來襲,我大宋還無應對之策。海上便由登州水師迎敵,那陸上……”
童貫正要說話,卻不料坐於身側的蔡京搶過話話奏道:“陛下,臣認為,金國屯兵上雄,按兵不動,其情可疑。臣同意樞密相公地話,認為應該先派出探子,探明原因再作計較,不可輕舉妄動。”
君臣四人正說話間,忽聞王歡上內稟報,康王殿下在殿外候旨。趙桓命宣其入內。等那康王入殿時,王鈺才發現,這位康王殿下有些眼生,趙的兒子們王鈺都認識,惟獨這位,好像沒見過。
“臣弟趙構,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構!南宋著名的昏君!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宋高宗!王鈺審視起這位康王殿下來,見他不過二十左右,比自己還要小一些。趙諸子之中,不乏品相端莊,玉樹臨風之輩,而這位康王卻是平平無奇,按王鈺的觀點,他這種人叫“大眾臉”
人群裡,立刻被淹沒。難怪沒能被立為太子。
“平身吧,九弟,童樞密與蔡相,你是認識的。這位倒要朕給你引薦一下了。”趙桓叫起趙構,指著王鈺說道。
王鈺聞言起身,趙構打量一番,對皇帝說道:“陛下,想必這位就是右僕射王鈺王大人了。”
“哦,你們認識?”趙桓笑問道。
“雖未見其面,也聞其名,王相變法革新,是我大宋柱國之臣,天下誰人不知?便是三歲孩童歌謠之中,也唱道‘小王相爺推新法,富國強兵其志嘉’。”趙構望了王鈺一眼,似笑非笑的說道。
趙桓聞言,輕咳一聲,未予置評。對王鈺說道:“康王受太上皇派遣,在外遊歷,很少在京城。現今回朝,朕準備派他一個差事,也省得他終日遊玩,不務正業。王愛卿,你有何建議?”
王鈺知道,這個趙構可是天字第一號投降派,歷史雖然因自己的出現而改變。但改變不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性格。現在皇帝要派康王的差事,自己最好不要提什麼建議,否則,這傢伙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夠,反而壞事。
“臣不敢妄議,請陛下聖裁。”王鈺四平八穩的說道。
“呵呵,王相領中書省,主持變法,手下政事何其多?就派一個給康王又有何妨?罷了。既是王相不肯,那蔡相可有建議?”趙桓這話,意有所指,讓王鈺戒心陡生。
蔡京聞言,遂奏道:“臣素顏康王殿下年少聰慧,非常人可及。聖上既要派殿下差事,臣倒是有個建議。”
“哦,速速講來。”趙桓笑問道。
“眼下金人屯兵上雄一線。不見舉動。但未雨綢繆,總是不會錯地。陛下可令河北諸軍嚴陣以待,命幽雲衛种師中備戰。康王殿下,可往河北監軍。派出親王臨軍,可彰顯陛下對將士們的厚愛。金人聞我大宋親王掛師,必定望風而逃。我大宋便可不戰而屈人之兵。”蔡京搖頭晃腦。一番道理,聽到王鈺耳朵裡,卻如狗屁一般。派個親王出去,人家就望風而逃,你的王霸之氣有這麼厲害?
趙桓聽完蔡京的話,龍顏大悅,連聲稱善,轉頭對趙構笑道:“九弟,蔡相推薦你到河北臨軍,你可願往?”
趙構起身。先拜皇帝,後拜蔡京。感謝他出言舉薦,稱願往河北監軍。王鈺見勢頭不好。若這趙構到河北臨軍,只怕仗還沒有打起來,他倒先跑了。記得歷史上,這個趙構好像就是帶了一支兵馬,北宋滅亡後,他逃到南方,被擁立為帝。
“怎麼這麼巧?歷史明明已經改變,現在趙構在金兵意圖南下的時候突然冒出來。難道自己的出現。只是讓歷史延緩了幾年?結局仍舊不能改變?不行,一定阻止趙構到河北監軍!”
“九弟。那朕封你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總督河北各衛兵馬,嚴防金兵南下。”正當王鈺在思索對策時,趙桓已經宣佈了任命,看來是事先已經內定,問大臣意見,只不過是幌子而已。
“陛下!臣認為……”事態緊急,歷史又有循原來軌跡發展的傾向,王鈺也顧不得那麼多,出言勸阻。
趙桓根本不聽王鈺想說什麼,揮手製止道:“此事已定,勿須再言。王鈺啊,你就安心主持變法,這軍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