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部分(第3/4 頁)
好了行禮的準備,就在這個當口,忽聽一個蒼老而尖銳地聲音說道:“臣,童貫,有本要奏。”
王鈺看了他一眼,又重新落座,笑道:“太師有本,儘管奏來。”
“是。王上。”童貫神色平靜,從懷中掏出奏本,讓王歡呈上,而後大聲說道:“自太祖皇帝登基以來,我朝定都開封。已歷百餘年。如今,大宋攻取西夏。金國等大片領土,北方的安定,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為了有效地管理北方遼闊的領土。臣與尚書省同僚商議之後,聯合諸位大臣一起上奏,請求朝廷重新選擇都城所在地,遷都北方。”
平地一聲雷!
恐怕誰也沒有想到,這次例行的早朝,會有人丟擲這樣一個驚天地議題。遷都是何等大事,豈同兒戲?都城,往往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軍事中心,牽一髮而動全身,從前朝開始,都城就在開封府,貿然遷都,恐怕影響太大。
童貫話一出口,朝堂之上,一片譁然,福王趙更是驟然失色!第一個反應就是望向王鈺,卻發現他正認真的看著童貫的奏章。
“王上,這……”趙一時六神無主,他知道遷都對趙家意味著什麼。他也預料到了,一旦國內和周邊環境穩定下來,王鈺一定會有所行動,但是沒有想到會這麼快。
王鈺沒有理會他,看完奏本之後,抬頭問道:“列位臣工,有什麼意見?”
童貫早就聯絡好了許多重臣,王鈺一問,手握實權的大臣們紛紛出班聲援於他,陳述利害關係,一致同意國家的疆域擴大了,為了有效統治,遷都是必須的。
看著朝堂上一邊倒的情況,趙心急如焚,他期盼著還有趙氏忠臣出來說上一句“公道話”。可他漸漸失望了,所有出班的大臣,都附議童貫地意見,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異議。而他平時交好的幾位官員,都三緘其口,沉默不語。
自從當上這個攝政王以來,趙早就習慣了孤獨,可此時此刻,他心如刀割。這朝堂之上的,哪個不是宋臣?哪個不是食君之祿?眼看著亂臣賊子篡權犯上,竟然沒有一個人出來仗義直言。
罷了,天要亡我,求人不如求己吧。趙心中一陣悲涼,正要自己出來說話。
“進此言者,可視為叛逆!”在一邊倒的聲音中,出現了雜音。所有人都感覺到不可思議,誰敢當堂向王上的岳父發難?那聲音從後邊傳來,王鈺一看,發現這人有些面生,略一思索,即問道:“你是監察御史郭淮吧?”
御史臺是國家最高監察機關,御史地責任是監察,彈劾文武百官,上至宰相,下至小吏,都在御史的監察彈劾之列。此時,這位郭淮郭御史當堂對童貫發難,雖然有些莽撞,卻是合理合法地。
“回王上,正是。”郭淮出班回答道。
“你剛才說,太師童貫進遷都之言,可視為叛逆,有什麼意見,儘可提出來。”王鈺點頭鼓勵道。
郭淮位於資政殿後方,卻是不卑不亢,鎮定自若。手持笏板,從容上奏:“王上,福王殿下,我朝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定都汴京,此為我大宋龍脈所在,何故舍棄?歷代先帝,在此地苦心經營,歸天之後,皇陵亦在此處。倘若遷都,置歷代先帝之英靈於何地?童貫既為宋臣,當思忠君報國,而今卻出此大逆不道之言,不是叛逆又是什麼?”
他剛說完,又有一個抗聲喝斥道:“腐儒之言,空談誤國!”眾人視之,乃京師衛戍衙門最高長官,徐寧。
“大宋現今版圖,西至大漠,北接草原,如此遼闊之地,難道不聞不問?近二十年來,朝廷歷次發動征戰,將士們浴血奮戰,忠勇報國,傷亡數十萬人,才打下今天的基業。難道朝廷就置之不管?遷都,只是為了方便管理,發展北方,建設北方,有什麼錯?不要以為你是御史,就能夠含血噴人!”徐寧軍人出身,向來低調,此時也不免怒髮衝冠。
王鈺心中暗思,這徐寧平時不聲不響,關鍵時候倒還挺身而出了。
“徐寧退下,御史就是要敢說話,郭大人忠於職守,亦無過錯,不可無禮。”王鈺斥退徐寧。而後扭頭看了面如死灰的趙一眼,問道:“福王,你有何高見?”
趙心裡,自然是千百個不願意,但朝廷之上,意見一邊倒,顯然是受了王鈺地指使。雖然有個郭淮,不懼權勢,仗義直言,但他一個小小御史,人輕言微,起不到什麼用。正思考對策時,王鈺突然發問,讓他一時措手不及。
“這,這個,茲事體大,本王認為,應該先徵求陛下以及兩宮皇太后的意思,再作決定,這才是為臣之道。”趙藉此言提醒王鈺,他名義上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