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無用功,其實,其對孩子的成長作用巨大,我們決不可小視。
其實,孝道教育是可以在父母與孩子交往的點點滴滴中滲透的。儒家的孝道精神所倡導的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固然需要情感才能喚醒,父母要用自己的情感來感動孩子,但感動也並非盲目,父母一定要在教育過程中讓孩子明白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長輩就是長輩,晚輩就是晚輩,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是要有孩子該有的樣子,晚輩在長輩面前就是要有晚輩該有的樣子。這其實也就是要重視儒家講的正名的一個方面。在父母與孩子這對關係中,孩子就是要懂得尊重父母,體諒父母,孝敬父母,在父母面前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由此推而廣之,也才能真正做到“長幼有序”,尊重長輩、明白規矩,達到孝道教育之目的。
二、情感教育
人之所以為人,正在於人有情感,會感動。會感動是人性的一部分,乏感動的教育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然而,現實告訴我們的卻往往是現在的孩子對家長、對老師、甚至對社會都一副漠然狀,幾乎沒什麼打動得了他們,怎一個冷字了得。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又怎能真正達到對孩子的教育效果?
當我們為此感慨的同時,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說孩子冷漠,作為家長,我們能逃脫責任嗎?作為時代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市場經濟的衝擊、社會競爭的加劇使得人們追求物質的慾望愈來愈嚴重,功利化的趨向愈來愈突出。人就像一部機器一樣,整天都在不斷的運轉,理性化思維逐漸擠壓了人們的感性思維,更是來不及停下來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感動,當感動被漸漸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整個社會也就形成了一種冷漠的狀態。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我們其實也並不比孩子好多少,我們不也是功利化傾向突出嗎?孩子在受到社會這個大染缸的渲染的同時,更受到家長功利化傾向的渲染。家長的功利化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傳達給孩子,活著就得成功;其二,為了成功就要打敗對手,另外,還潛藏著一個邏輯:那不成功怎麼辦?不成功就是白活,就是一無是處。另外,“讀書就是要考上××學校”的意識,家長比學校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考試對人才的選拔功能他們也非常清楚,望子成龍心切使得家長一天跟孩子談得更多的還是學習,而選什麼時機談,孩子願不願聽則很少關注,而一談還是“你一定要考上××學校”。這樣,就又變成了功利化教育,與此同時,忽略了情感教育,而這一點,作為家長是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的,因為,大家一直認為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就是他們,他們一直在關愛孩子,怎麼能說忽略了情感教育。然而,家長卻沒注意到孩子是否因他們的付出而感動,這樣,在他們的功利化教育的驅使下,往往教育適得其反,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越來越多,孩子也變得越來越冷漠。造成孩子冷漠的根源正在於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忽略了情感教育所致。
我們無可否認,家長是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也投入了很多情感,但這種投入卻是單向的,更為重要的是你是帶有功利化傾向的,這樣一來,感動的是你家長自己,並非孩子。任何情感一旦帶上功利化色彩,其分量將大打折扣,不可能令對方感動。就連我們家長自己談戀愛時都討厭帶功利化的愛,孩子又怎麼可能接受你這種功利化的愛呢?事實上,我們是在功利化的驅使下使得我們付出得多,但抓住的時機很少。感動是需要抓住場景、充分利用場景的。面對以下場景,作為父母你是如何做的呢?
1、 當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他很感興趣的事情以後,你是表揚他呢還是認為無所謂,還是認為與學習無關,完全是浪費時間,批評他一通?
2、當孩子讓你帶他一起去郊遊的時候,你是否因為自己工作忙而一拖再拖,或是害怕影響孩子學習而告訴孩子應該把這些時間拿來做功課?
3、當孩子考試考差了以後,你是否一味的抱怨孩子,或者表面上說沒事,下次再努力,其實臉色卻很不自然?
4、當孩子放學後,高高興興的衝進家門,給你講學校裡面發生的趣事的時候,你會不會跟孩子說我現在正忙著?
5、當孩子過生日的時候,你是僅僅花很多錢給孩子買貴重禮物呢還是根據孩子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禮物並且不忘給孩子寫一封飽含深情與期待的一封信?
6、當孩子上床睡覺的時候,你是否會過去給孩子道一聲晚安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