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揚。彼得·徹寧扭轉了局面,他的要求非常直接,他把自己的意圖表達得很清楚,在他下一個4年的任期內,如果公司需要一個執行長的話,那他必須是不二的選擇。
讓徹寧感到惱怒的是,默多克還是傾向自己的長子拉克倫來當接班人,儘管當時拉克倫還不到30歲,也不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拉克倫在管理澳大利亞的業務期間(如果說澳大利亞的報業公司是新聞集團發祥地的話,那麼目前和整個集團的主營業務關係已經不怎麼密切了),還捲入了一樁糟糕的電信投資中。當時拉克倫和父親的宿敵凱利·帕克的兒子傑米·帕克一起虧掉了10億美元。不久之後,默多克就把兒子調到了紐約,讓他主要負責《紐約郵報》。30多年來,《紐約郵報》雖然風光無限,但是一直虧損不斷(一年要虧損高達5 000萬美元),是美國報業一艘怪異的旗艦。繼續保留這份報紙根本不是出於什麼商業目的,只是出於表達政治、商業觀點並滿足默多克的個人需要,不可否認,這份報紙在新聞集團中一直佔據著特殊位置。
徹寧深知自己的權力基礎已經鞏固,因此他也有恃無恐、近乎公開地詆譭拉克倫。這種詆譭就像好萊塢拍攝的影片一樣,表面上風平浪靜,儘管對別人交代的事推諉扯皮、偷奸耍滑,但是看起來都彬彬有禮,相處的時候甚至顯得很是融洽。可是你要被表面現象矇蔽就太傻了,在暗地裡大家都忙著鉤心鬥角。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逼入絕境(9)
徹寧拉攏了羅傑·艾爾斯,羅傑·艾爾斯掌控著福克斯新聞網,連默多克對他也畏懼三分。因為爭權奪利和性格不投緣,徹寧和艾爾斯兩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鐵桿兄弟,徹寧這個人溫文爾雅、精於權術,而艾爾斯則個性張揚、活力四射。他們兩個人都覺得默多克家族的太子過於幼稚、軟弱無能,不像他的父親,而且還擋了他倆的路,因此在反對拉克倫的問題上兩人是一拍即合。如果他倆都不讓拉克倫繼續晉升的話,那麼拉克倫只能可憐巴巴地管理《紐約郵報》了,徹寧和艾爾斯根本沒有把這份報紙放在眼裡,因為它只不過是一份報紙,他倆甚至認為這份報紙在如此龐大的一個新聞帝國裡都沒有立足之地。
默多克明白,他必須在自己的左膀右臂和兒子之間作一個選擇。
在這對父子之間,還有其他的摩擦。20世紀90年代末默多克的家族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8年默多克和前妻安娜分居,1999年默多克同鄧文迪再婚,在同鄧文迪結婚前家族在經歷了離異風暴之後剛剛稍許平靜了些,隨著默多克再婚,整個家族的基石又動搖了。
當默多克1999年和安娜正式離婚時,安娜放棄應得的大部分財產,換取了默多克同意繼續由年長子女控制新聞集團家族信託的權利,而且孩子的這種權利永遠都不能改變。而在同鄧文迪結婚並生了兩個女兒後,迫於鄧文迪的壓力,默多克希望自己的3個孩子能夠自願同意鄧文迪生育的孩子也能得到繼承權。拉克倫和姐姐、弟弟對父親與母親離婚一事依舊耿耿於懷,因此並不想接受父親的這種提議。
這些情感上的負擔讓默多克感到難以釋懷。他總是會把情感上的壓力轉化為新的戰略構想。
2005年春天,默多克的腦中又有了一個想法。默多克的腦子裡會有很多想法,這些想法越是出人意料,目標越是宏偉,就越會改變現有格局並讓他處於領跑者的地位。這些想*改變現有格局,會讓天下大亂,就像是休克療法。這同時也是默多克解決自身麻煩不斷的辦法,他會改變遊戲規則。他的舉動是那麼驚天動地,弄得別人只能被他牽著鼻子向前走。
或許是出於習慣,或許是出於強迫症,每隔10年左右,默多克就會讓公司來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變革。這是一種劇變式的改革,一種擾亂公眾視線的變革,一種強力變革,默多克感興趣的東西別人也必須要跟著感興趣。因為默多克改變了整個遊戲規則,因此在新的遊戲中佔據上風的也必然是他。
眼下,默多克想要再一次力促改變遊戲規則,並透過遊戲規則的改變再次成為新聞界故事的主人公。
這樣做能幫助他對付約翰·馬龍,逼迫馬龍來解決他所帶來的麻煩。這樣做也能幫助他對付徹寧,儘管在續簽合同的問題上,他可能會對徹寧作出一些讓步,也就是答應徹寧如果自己離開公司的話,會把一把手的位置交給他,但是默多克確信自己走了這一步棋的話,徹寧的羽翼也不一定會那麼豐滿,默多克孩子的勢力也不至於那麼軟弱,下一次續簽合同的時候,默多克家族就有更多討價還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