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
閃擊牧野
一年後,是公元前1047年,武王等待的時機終於來了。
首先是商朝內亂。此時的紂王已殘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天欲令其滅亡,必先讓他瘋狂!帝辛的三位伯父比干、箕子、微子號稱“殷之三仁”,在這一年裡也被殺的殺、關的關。微子投奔岐山,也帶去了一批重臣。殷商內部離心離德,紂王成了孤家寡人。
與此同時,東夷的戰事如火如荼。紂王也真了得,他親率王師,百戰百勝,乾淨利落地收拾了叛軍,很快就得勝回朝。為了穩定戰後局面,商王朝的主力部隊仍駐守在那裡。
沒想到正是這一安排,讓商王朝走上了絕路。次年2月下旬的一天,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傳來:姬昌的部隊,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朝歌城外僅70裡的牧野!
原來,武王得知商王朝內部分裂、紂王孤立,商軍遠征東夷、朝歌空虛,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果斷召*盟諸侯,於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傾巢出動,直趨朝歌!
2月21日,周師渡過黃河,在盟津與巴蜀大軍會合,混編成“六師”。在簡短的戰前動員(《尚書&;#8226;泰誓》)後,沿黃河繼續向東,行軍速度陡然加快,五天後就到了牧野。
從岐山到牧野,盟軍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公認最早的閃電戰——古時人口稀少,還沒有建立軍事情報體系,直到春秋時期都還有不少跨國偷襲的戰例。加上這一帶親商的勢力早被清除乾淨,紂王還沒來得及沿途佈防。因此,當盟軍閃電般穿越重重山野,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朝歌城南的時候,紂王才從妲己的肚皮上驚醒過來!
……時間,又到了公元前1046年2月27日(初五)的那個清晨。當武王“牧誓”完畢,鬥志昂揚的盟軍穿過晨霧,來到紂王陣前的時候,卻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殷商之旅,其會如林”(《詩經&;#8226;大明》),對面的商軍黑壓壓如烏雲墜地,其人數竟然數倍於周!
難道情報有誤、中了紂王的圈套?在姬發、姜子牙的頭腦中,這念頭只是一閃而過。眼前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根本沒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搏!
原來,當時朝歌的正規部隊並不多,據說只有幾千人,而且戰車、戰象等重型裝備還遠在東南。再說盟軍來得太快,也不容紂王從容部署。此時他要麼死守朝歌,孤城待援,但這樣做等於把主動權交給姬昌,而且圍城之中沒有後勤保障,可能會久困生變。要麼棄城向東,與東南的商軍主力會師後再組織反擊,這樣做乍一看似乎沒有問題,但是失去朝歌等於失去黃河、失去中原、失去商王朝的國本。如果此後商軍在黃、淮之間與盟軍陷入拉鋸戰,後面又是尚不穩定的東夷,腹背受敵,那就大勢去矣。
權衡得失,性情剛愎的紂王選擇了第三種方案:賭一把!——乘盟軍立足未穩之際,將朝歌城內數十萬戰俘和奴隸武裝起來,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與盟軍決戰城外!客觀上說,在當時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的情境下,這一選擇倒也不失為一招險棋:勝則轉危為安,敗則滿盤皆輸。這種思路,也更符合紂王的個性!
倉促間,紂王組織起70萬人(一說17萬)的龐大隊伍,但裝備十分原始,大都只有“杵”(木棒),以至於後來戰場上一度“血流漂杵”(《尚書&;#8226;武成》)。很快,對面的盟軍在武王的鼓舞下,也戰勝最初的恐懼,開始發起首輪衝鋒,牧野之戰正式打響了! 。。
虎賁
鼓如悶雷,箭如疾雨。盟軍的戰車旋風般衝入敵陣,數萬勇士緊隨其後。商軍的陣營很快被撕開一道道缺口。戰車所到之處,血光飛濺、殺聲震天。
冷兵器時代的戰車突擊,有點象如今的坦克叢集作戰。但戰車需要戰馬的牽引,一旦失去控制,就容易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因此武王在《牧誓》中,還特別強調如何調整節奏、保持陣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但這樣一來,推進的速度就很受影響。紂王親自督陣,殺了不少想要後退的逃兵。被商軍驅趕的奴隸們,木然地揮舞著手中的木棒,一層一層包圍上來,戰鬥陷入僵持。
……僵持中,伴隨著橫飛的血肉。三千年前那個陰霾的冬日,至今都讓人無法釋懷:二十多萬條鮮活的生命,進行著人類誕生以來最大規模的會戰!武王兵銳甲精,紂王人多勢眾,從黎明鏖戰到午後,雙方精疲力竭,退回各自陣地,整頓隊形,以待再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