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好在《三經新義》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編成的,所以石越還有時間去想對策,何況這也不是最出乎石越意料的事情。
最讓石越吃驚的事情,是王安石提請皇帝,中書門下省要創辦機關報《新義報》!
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官方報紙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誕生,石越不太明白自己心裡是什麼滋味,是自己對這個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有了一絲成就感,還是政敵越來越聰明帶來的憂慮感,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這件事沒有人說得清楚。石越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王安石要創辦《新義報》,其目的絕非為了促進言論自由與新聞監督,而是明顯的要利用巨大的行政資源來影響輿論,攻擊反對者,以求順利的推行新法。《新義報》從一開始,就註定它是一份全國性的報紙,其影響絕對不會比《汴京新聞》要低。
“丞相,石越對於辦報紙一定很在行,既然中書省想辦《新義報》,朕以為就讓石越主編如何?”趙頊對於辦《新義報》倒並不反對,但是他的建議卻未免讓王安石哭笑不得。
“臣以為石越在中書省檢正三房公事,事務煩忙,又要顧及白水潭學院諸事,恐無暇脫身。臣推薦許將、彭汝礪、許安世三人為編輯,陸佃為主編,必然不負陛下所託。”王安石從容答道。他舉薦的三個編輯,全部是狀元,其中許將更是文采出眾,深受趙頊器重,曾經免試為知制誥,三日三遷;而彭汝礪也是深受王安石器重,做過國子直講,為人正直敢言;許安世則是陸佃的學生,陸佃又是王安石的學生。
如此陣營,趙頊自然照準。而《新義報》單單是三個狀元做編輯,就已讓人炫目,當時的狀元,便是和天上的文曲星相比,在老百姓眼中,實際上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五日,晴,《新義報》創刊,首發十萬份,其中由驛亭送往全國各路府州軍縣官員的報紙佔兩萬份,汴京賣掉八萬份,超過《汴京新聞》,成為大宋第一大報。
做為官方報紙的《新義報》,影響力遠遠超過《汴京新聞》,雖然模仿《汴京新聞》的體例,但是這份報紙的特殊身份,無疑使它具有了官方喉舌的意義。因此對報紙的控制權,同樣會牽動許多人敏感的神經。
在《新義報》創刊三天之後,已經身為經義局編撰的王雱被任命《新義報》副主編,成為《新義報》的太上編輯,因為《新義報》完全是一個新生的機構,而且不涉及具體的政務,因此王雱並無迴避的必要——雖然馮京提出宰相子侄最好迴避,但實在是沒什麼說服力。
而石越則被突如其來的事務給忙瘋了:王韶不斷的要錢要糧要兵器要衣服,冬天就要到來,將士們沒有寒衣怎麼行?一方面要和文彥博這個老頭子溝通,一方面要小心處理王安石的關係,還要去軍器監這個名義上的下屬機構和呂惠卿打交道,石越一天差不多有半天時間是在馬車上。幸好曾布和自己關係不錯,和三司那邊的溝通還算比較順暢;而呂惠卿辦起事來也很痛快,處事利索,且對人和氣,讓石越竟不由有點欣賞,很多時候,石越幾乎要懷疑《宋史》把這個男子名列《奸臣傳》,是不是出於成見。
“眼見一天天入冬,從各地都作坊調集寒衣,時間上只怕來不及。將士們受凍,影響戰局,不是小事。”
“京師的絹、布、棉花也不能全部徵購完了,十月一到,就有例行的賞賜,數十萬禁軍,上萬的官員,還有數十萬戶的老百姓,都需要這些東西過冬,畢竟京師是根本之地。若到時候再去徵調,說什麼都有點來不及。軍器監我才上任,之前準備不充分,我亦覺為難。”呂惠卿向石越攤攤手。石越卻不去看他,調集不了應有的寒衣,不是他的責任,呂惠卿如果想向他石越訴苦,只怕是找錯了物件。他把目光轉向文彥博,果然,文彥博急道:“兵者,國之大事。從陝西調集一些,川峽來的全部運往前線,再加京師的儲備,應當夠了?”
呂惠卿搖了搖頭,“軍器監的儲備,不到兩萬。可是因為胄案改軍器監,又接連出了事情,沒有人理會到這件事情,當時正是盛夏,誰會去想冬衣呢。”
第九章 呂氏復出(8)
王安石望了望政事堂外的那棵大樹,沉著臉說道:“無論如何,前線將士的供需一定要保證。”王韶的每一次勝利,都是給皇帝和###的一劑強心劑。
呂惠卿聽王安石定了基調,忙改口笑道:“雖然困難重重,但未必沒有辦法。”
“吉甫,你有何良策?”王安石問道。
“京師唐家棉紡行的棉花和棉布,有十萬之巨,朝廷可先全部買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