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3/4 頁)
麼好的,也想進來湊個熱鬧的,那就適當交點學費,咱不能白養著他們不是?”
在這年頭,太學院是官學之首,從來都是朝廷開支,沒有學生交學費的道理。
韓升遲疑道:“交多少合適?”
“多多益善嘛,就看學生的誠意了。”劉愈臉上詭詐的一笑,繼續說道,“然後我們在太學院上面再成立個大學院,把全國最好的老師都調集過來,務求是求徵召最好的學生,讓他們出來,不用考試,就可以到中下階層去當個小吏,一點點提拔。”
韓升急道:“切不可,切不可,科舉乃是興國安邦之根本,若是不經考試就得仕進,那天下士子豈不是要心涼?”
“不考試只是說說,其實還是要考很多試的,從入學,再到各種選拔,再到畢業,如果他們哪次考的不好就要重來,要麼就直接勸退。選拔人才才是這大學院辦學的宗旨嘛。”劉愈侃侃而談道,“其實那些普通貧家子弟也可以來考大學院,不過要先過太學院那一關,太學院的學生既可以考大學院等畢業了當官,也可以直接參加科舉,等於是為天下士子多了一條當官出頭的門路,天下士子又怎會心寒呢?”
韓升想了想,好像是那麼回事。但再想想又覺得不是,因為他知道劉愈想借此斂財才是初衷,怎會便宜了天下計程車子?
劉愈其實心眼也很壞。說是太學院擴招,無非是想個門路坑那些商賈或者是地主出身的富家子弟的錢,讓他們花了大把的銀子把子弟送到太學去讀書。本來太學畢業就已經可以謀個差事了,現在上面又開個大學院。那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子弟不好好讀書,進不了大學,光是太學院畢業就跟家裡蹲大學畢業一個道理,白搭。其實真正選拔上來的,必須是要有真才實學的,其實還是為天下士子謀福。
韓升雖然覺得借辦學來斂財不合適,但現在朝廷拿不出銀子來賑災,也沒其他辦法,只好按照劉愈說的走一步看一步。至於細節,自然還要跟禮部細細商議過才能決定,而事情的籌辦也要儘快,畢竟眼看就要開春,救災如救火,拖延不得。
當晚禮部就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太學院擴招以及大學院成立的事,劉愈也到禮部衙門那邊旁聽了一下,禮部的人基本也沒什麼意見,這是朝廷的主張,對他們來說沒什麼損失也沒什麼收穫。
劉愈正要回宮,便在禮部衙門門口見到了隋乂,隋乂是過來給劉愈送昨日亂黨審訊記錄的。劉愈接過來看了看,也沒什麼進展,再看隋乂卻在獐頭鼠目往禮部衙門裡打量。
“怎麼了?”劉愈問道。
隋乂一臉堆笑道:“聽說太學院要招人,劉兄臺,你說……我能去當個學生不?我就是想混個太學院畢業的名聲。”
劉愈無奈一笑,隋乂雖然現在也算是身居高位,長安市市長。但他有個心病,就是他學問不高,也最怕別人提及,現在有太學院擴招這麼好的事,他就想去混個文憑,哪怕文憑是買來的他也樂意。(未完待續。。)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天色將變
正月十九下午,為了準備第二天的登基大典,劉愈會同韓升以及御林軍總統領瞿竹,以及幾名禮部的官員到城南的“天壇”作了一番視察,這也是劉愈第一次登上名為“圓丘”的祭壇,拔地而起十多米,一共四層圓丘體堆起,從下而上緣石梯而上。
順朝在長安城的祭壇一共有兩處,一處在晉昌坊大慈恩寺之下,那是一處“祭告”壇,凡是每年的祭祀活動,都是在祭告壇舉行。但若順朝有改天應時,新帝登基等大事時,則要在圓丘壇祭天告祖,而順朝的宗廟則就在圓丘壇之畔六英殿,在六英殿中祭祀著蘇家開國皇帝以及其上的四祖宗。
按照皇帝登基大典的流程,大典當日,皇帝要帶文武百官以朝服來圓丘壇下,天子焚香告天,第一拜再升第二層,第二拜再升第三層,然後進行儀式最隆重的第三拜,祭祀的主要活動也是在圓丘的第三層舉行,皇帝告天讀祭文,公佈改元等等,百官叩首之後迎天子回朝,皇帝也就算正式生效了。
而舉行圓丘壇祭祀基本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天子要在登基三年後,也就是為先皇服滿三年孝期之後方可舉行,因而蘇彥登基都沒享受到圓丘壇祭天的待遇。而這次劉愈發動軍事政變之後,為儘快確立琪兒為皇家正統的事實,登基不到一個月,登基大典就已籌備完畢。
正月十九的下午天色並不太好,劉愈登上圓丘壇,往下一望。除了祭壇下面一片方型的廣場。周圍的林木枝繁葉茂。都是一些常青樹,枝頭帶雪密集擺動的模樣容易讓劉愈產生草木皆兵的感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