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2/4 頁)
,倒是閔少頃和馬峰的功勞,時常被蘇彥掛在嘴上。
連徐軒築最後都發覺了這股異樣,提醒劉愈道:“皇上似乎疏遠了夫君。”
劉愈何嘗察覺不出來,現在天下基本平定,而新皇在這次平叛中親力親為樹立了威望,朝中上下凝固一心,也就不需要一個以剛強的手段和粗暴不講理武力來穩定大局的人。
最重要的是,劉愈在徐州之戰中傷了蘇彥的心,據說在徐州之戰最艱難幾天中,連蘇彥一天也只有一頓飯能吃,還吃的不飽。
不過不管怎麼說,劉愈也沒有怨言,畢竟是他利用了蘇彥一次,就當是對他的一種補償,他願意封賞誰由著他的喜好來一次,只要袁博朗等人在他身邊,就不會作出出格的事。
劉愈也放心先行回長安城。
第一批部隊是在二月二十六抵達潼關,在之前,楊烈所率領的御林軍密探已經先行回到長安城,將長安城現如今的局勢調查的很清楚,劉愈身在潼關,對長安城發生的事瞭如指掌。
六皇子蘇堅趁著四公主蘇碧懷胎不能到處走動,已經逐漸在收攬大權,本來有李糜和隋乂在,蘇堅沒這等本事,可偏偏劉愈扶起來的左相藍和卻在幫蘇堅辦事,這使得長安城中本來就對隋李兩個年輕人有意見的老臣全部都站在蘇堅一邊,或者公開支援,或者暗地裡漠視,導致蘇堅在往叛亂的路上走,令他隱隱成為長安城無冕的君王。
蘇堅正在進一步聯絡邊軍,也就是定國侯劉兆。
大約劉兆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一旦新皇追究起來,他不遵皇命可是誅九族的大罪,雖然有劉愈在,但劉兆在天下局勢不明時選擇觀望,本身就是對新皇的一種蔑視,就算是劉愈也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的出現。劉愈對這個固執的父親向來很無語,涉及家國,更無親情可言。
劉愈到了潼關,也第一時間寫了一封信傳達給邊關,勸解劉兆放下執念,老早回來向新皇解釋一切,或許還有轉機。劉愈猜想這封信劉兆未必會放在心上,回來就跟送死差不多,劉兆現下手握大權,造反比投降來的行之有效,當然劉愈是站在自己涉身的立場上考慮的這件事。
趁著劉兆還沒跟蘇堅有進一步的勾結,到大局不能挽回的地步,劉愈準備先行回長安城解決蘇堅的威脅。這次第一批撤離的長安城衛戍部隊雖然兵馬不多,卻也有一兩萬,在李糜和隋乂的裡應外合之下迅速平定長安城內的混亂應該是很容易。可就在劉愈準備出發時,收到邊關那邊的訊息,定國侯劉兆率兵出邵武關往潼關而來。
這個父親,一定瘋了!
劉愈真想當面質問一下劉兆,到底您一直以來堅守的對大順朝的忠誠只是空空說白話?現在蘇堅造反,就敢公然支援,這也到了不講原則的地步!還哪裡是那個令軍中上下都誠服的定國侯?
從邵武關到潼關,騎兵最多也就七八天就可以趕至,而從潼關到長安城,只需要一兩天,若是劉兆玩渾的,劉愈必須趕在七天以內解決長安城的所有問題。因為鑾駕所在的中軍,絕對不可能在七天內趕回長安城形成支援。
必須要做到兵不血刃。
劉愈做事情認真起來,絕對絲毫不會拖泥帶水,連夜率兵從潼關出發,一宿先頭部隊就已經抵達長安城下。負責城防的李糜第一時間開城門迎軍入城,劉愈直接帶人將六皇子府圍困起來,大上午的,六皇子蘇堅不在府上。
“進宮了!”楊烈來報。
沒有皇帝的旨意,私自進宮也是大罪,這次蘇堅不但沒有詔令就進宮,居然還私自召開朝議,當眾登基的架勢。本來皇宮宮門禁閉,但見到劉愈和楊烈等御林軍的絕對頭腦,連那些御林軍計程車兵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直接開宮門,劉愈直接戎裝進峰翠宮,將還沒回過神的蘇堅當著眾臣的面拿下。
“劉文嚴,你要造反了不成?”蘇堅手上拿著一封信函,嘴上振振有詞。
劉愈將信函搶了過來,開啟一看,面色一驚。這根本就不是一份普通的信函,而是定國侯劉兆寫給蘇堅的效忠書,像是要裡應外合助蘇堅登基為帝。只是在字面上,以“成大事”帶過。
蘇堅以為得到了劉兆的支援,身為劉兆兒子的劉愈就一定會站在他這一邊,這次劉愈在潼關,他手上無兵也敢肆無忌憚地登基為帝。他其實想的很清楚,只要有劉兆的邊軍,再加上劉愈在軍中的威望,將九皇子蘇彥這黃口小兒拿下不成問題。可他萬萬沒有料到,劉愈寧肯大義滅親也沒站在他這邊。
“將人拿下!”
隨著蘇堅被囚禁在六皇子府,當晚蘇堅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