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過同樣的話,他們說:“上帝就是基石,因此要追尋上帝。”
克:噢!不,我們說的不是上帝。
博姆:那個背景不是上帝,但是意思很接近。“上帝”也許是過於人格化的一種說法。
克:沒錯,上帝似乎能帶給他們希望和信心,使人生好過一點。
博姆:你現在是不是想問:我們要如何對一個普通人說明這一切?
克:你是一位科學家,你已經有足夠的慧根來聽我解說這一切,而且我們還是朋友。然而其他的科學家又有誰願意聽呢?我覺得如果有人願意研究的話,我們將會有一個比較上軌道的世界。
博姆:然後我們又會如何?
克:好好地活著。
博姆:我的意思是,我們曾經探討過創造力的問題。
克:是的。如果你們不再有任何心理上的衝突,自我感也放下了,另外一樣東西就會開始運作。
博姆:把這一點說清楚是很重要的,因為基督教的完美概念似乎相當乏味,好像沒什麼事可做了。
克:我們要再找個時間好好討論一下,這一點也必須讓它上軌道。
博姆:要討論它似乎不太可能。
克:我們已經討論得很深入了。
1980年4月2日於加州歐亥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人類為何視思想為至寶?(1)
克:我們今天該談些什麼?
博姆:我讀過一篇報道,有一位物理學家曾說過:我們對這個宇宙瞭解得愈多,就愈發現它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這點使我聯想到,科學也許就是企圖把物質世界變成我們唯一存在的基礎,只有物質上有意義,其他方面……
克: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沒錯。
博姆:我們今天應該討論上次談到的那個背景,一切生命的基礎。它和物質宇宙有何不同?
克:讓我們先把問題弄清楚。
博姆:不只是物理學家,就連遺傳學家、生物學家都企圖把一切事物縮小到人類行為的範疇——包括原子、基因、DNA等等。他們愈是深入研究,愈是發現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沒有原因的,它們只是存在和運作著。我們可以透過科學來了解物質層面的事物,除此之外就沒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了。
克:我瞭解。
博姆:也許前人曾經深入過這個問題,因為過去的人比較具有宗教情懷,他們覺得我們存在的那個背景一定是超越物質的,可以稱之為上帝或其他任何稱謂,因此他們的人生比較具有深刻的意義。後來這種情懷就逐漸消減了。現代化的生活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克:那些宗教人士是否“發明”了存在的意義?
博姆:他們很可能是這樣的。因為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才發明了一個超凡的、永恆的東西。
克:一個超越時間、無法言傳的東西。
博姆:一個絕對的、獨立的東西。
克:因為看到人生的無意義,因此飽學之士就大聲疾呼:“我們必須賦予它一些意義。”
博姆:我認為這件事在更早以前就發生了。早在科學產生以前,人們就透過宗教的形式發展了這種觀念。等到科學出現了,才開始否定宗教。
克:沒錯,我瞭解你的意思。
博姆:人們從此不再相信宗教所鼓吹的意義。也許他們從來也沒有深信不移過。
克: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發現人生到底有沒有更超越的意義?人類已經嘗試過各種努力,包括冥想、苦行、離群索居、出家當和尚等等,然而他們很可能完全是自欺。
博姆:沒錯,這也就是科學家為什麼會否定它的原因,因為宗教人士所說的故事已經不再合理了。
克:十分正確。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弄清楚到底有沒有超越物質的東西存在?我們又該如何著手?
博姆:我們已經討論過那個超越物質、超越空無的背景。
克:如果我認為那個背景也是個幻相呢?
博姆:首先我們應該澄清一點:如果這個背景和人類漠不相干,那麼它就和科學家研究的物質基礎一樣了。
克:沒錯。我們的問題是什麼?
博姆:那個背景是否和人類漠不相干?你知道,宇宙看起來似乎和人類是漠不相干的,它製造像地震、海嘯之類的天災,它一點都不關心人類的死活。
克:我瞭解你的意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