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方向是對的。很明顯,他信仰慈善,並能真正放下一切投入到慈善事業中,和佛當年不做王子,開創佛教,投身人類幸福事業的做法一脈相承。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算是立地成佛的榜樣,行為值得肯定。
佛說:須菩提!無論一個人,何時何地,只要是唸誦《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那麼這個所在的地方,一切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恭養,就如同供養佛的塔廟一樣。假若有人更上一層,能盡己所能,對這部經義信受奉行、讀誦受持。須菩提!你們應當知道,這個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有《金剛經》的地方,就有佛的存在,要十二萬份恭敬,如同尊重佛的弟子。
人生是路,信仰是橋。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有橋來幫你跨過溝溝坎坎,達到人生的巔峰,實現人生的價值。佛的胸懷是無邊的。在佛的眼中,萬物皆有慧根,沒有什麼不值得救贖。就算你僅僅是“唸誦這部《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佛都會讓“一切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恭養”你。 。。
開啟智慧人生的金鑰匙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金剛經》從第一品到了第十品已經告一段落,佛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修道的方法,就是應無所住,一切不住的這個方法,十一、十二兩品,說明這個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從十三品開始佛另起爐灶,開始又告訴我們另外一個方法。所謂條條大道通北京,水路不通陸路通,如果你看完前面十二品,還沒有找到真正的幸福,就換換思路走第二條路吧!
第十三品是《金剛經》的第二個層次“修法”的開始,講的是大智慧。智慧指的是一個人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智慧是人們生活實際的基礎。人最大的不足,是智慧的不足。在這個智慧決定一切的社會,多一些智慧,就會多一份生存能力。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炒股就能發現牛股,從一個小吃店也能看到幾億財富。
開篇之前,先講一個有關智慧的故事。
一位年輕人拜訪賢人求教智慧。
“年輕人啊,請隨我一起來。”賢人這麼說著,默默地向附近的湖走去。
走到湖邊,賢人毫不猶豫地跨進湖裡,向湖的深處走去;年輕人無奈,只好跟隨在賢人後面。
湖漸漸深起來,水浸沒到年輕人的脖子,可是賢人毫不介意年輕人那恐怖的目光,走得更遠了。水終於浸沒了年輕人的頭頂。不久,賢人又默默地轉回身,回到湖岸邊。
上岸後,這位賢人用揶揄的口吻問年輕人:“潛入水下時,你有何感覺?除了想上岸之外,還考慮別的事嗎?”年輕人立即答道:“我只想得到空氣。”
賢人慢慢地訓諭道:“正是如此啊!要想求得智慧,就要像沉入水下時想得到空氣一樣強烈,才能獲得啊。”
是的,人人都想擁有超人智慧,可是卻沒有幾個人能像沉入水下時想得到空氣一樣強烈的追求智慧。這就是為何真正擁有智慧的人總佔少數。
言歸正經。這時,須菩提問道,將來這個記錄要如何定名?我們將來看了這個佛經,怎麼樣依您所 教來奉行?怎麼樣修行?佛告須菩提。你可以把這一次的對話記下來,這一本經典,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你就用這一個名字來奉持就好了。佛自己說,什麼理由呢?須菩提你要知道,真正的佛法沒有定法。不可執著一種法為佛法,否則就是毀謗佛,因為佛無定法。不一定這個形式就叫佛教,那個形式也是佛教。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學、一切形式之上的。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在有智慧的人眼中,每一汪水塘裡,都有海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