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吳茱萸30克,艾葉、透骨草各9克,細辛6克,研為細末。把藥末用紙包好後,外用紗布重包,用線縫好,墊在腳心上。從初伏開始使用,二伏換一料藥,三伏再換一料。
3。風溼性關節患者
用肉桂、乾薑各50克,白胡椒、細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為細末,再將200克蜜熬成膏,將藥末納入蜜膏內拌勻,攤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開始貼患處,每天貼6~8個小時,到三伏末日為止。
4。肩周炎患者
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風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薑黃、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藥汁,再用麥麩皮300~400克放鍋中炒黃,趁熱加入藥汁和一匙陳醋,拌後盛入紗袋內熱敷肩關節痛處,每袋可用1周。從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時,一直敷到三伏末。
5。易發凍瘡者
可用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薑30克,加水適量濃煎,取藥液燻洗凍瘡好發部位,每天1劑,連用10天為1療程。
健康回音壁
許多人都認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實不然。專家明確指出:“冬病夏治”並非包治百病,有其嚴格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適宜敷貼治療:
1.孕婦及兩歲以下的嬰兒。
2.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器質性疾病患者。
第十四章 李濟仁(3)
3.對貼敷藥物成分過敏的人。
4.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人。
5.面板長有皰、癤以及面板有破損者。
6.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不打針不吃藥,調好時差病就跑
大師手記
所謂時差治療法就是利用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節律制定的一種不用任何藥物、針刺等,僅僅透過改變作息、進餐時間來調整人體節律從而愈病的方法。
——摘自《李濟仁 張舜華》
國醫釋讀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體的健康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李濟仁教授提出了“時差療法”,即利用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節律,透過改變作息、進餐時間來調整人體節律,達到治病的目的。在臨床上,他將這種方法運用於減肥、失眠、預防心腦血管病變發作、消化道潰瘍等多種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1。利用時差療法減肥
李濟仁教授認為,吃飯時間的選擇對體重的影響,甚至比人體攝入熱量的數量及質量還重要。因此,調節吃飯時間,對減肥是極有幫助的。
由於人體生理活動節律是早晨強於下午,下午又比晚上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峰值時間在上午7時至中午12時。因此,肥胖者將進餐時間避開新陳代謝高峰就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具體方法為:早晨可在5~6時左右吃早餐,午飯可推遲到下午1~2時左右,晚飯可在傍晚5~6時。將吃飯時間提前或推遲,可在進食量減少的同時,降低人體對食物的吸收與利用,達到減肥的目的。
2。時差療法治失眠
失眠是人體睡眠節律週期的紊亂,通常失眠患者為使自己有更多的入睡機會,常常提前睡臥,以求延長睡眠時間,但往往事與願違,越早就寢越難以入眠,並且心煩不安、思慮焦躁等。根據人體生物節律,時差睡眠療法有利於失眠患者入睡,方法為:將就寢時間比平時向後順延2~3小時。
3。利用時差療法預防心血管病發作
心血管病變多在夜間發作,如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等。研究發現,晚餐進食量過多、油膩物過重是本病誘發因素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晚餐時間提前在下午4~5時進食,結合量少、油膩物少,可預防或減少心腦血管病變發作。
健康回音壁
配合時差療法,失眠者還可以做一些具有催眠功能的小藥膳,效果會更好。方法如下:
1。豬心棗仁湯
【材料】豬心1個,酸棗仁、茯苓各15克,遠志5克。
【做法】把豬心切成兩半,洗乾淨,放入淨鍋內,然後把洗乾淨的酸棗仁、茯苓、遠志一塊放入,加入適量水置於火上,用大火燒開後撇去浮沫,改小火燉至豬心熟透後即成。
【用法】每日1劑,吃心喝湯。
【功效】此湯有補血、養心、益肝寧神之功用。可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