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3/4 頁)
就要將自己的根基牢牢的扎穩。
要扎穩根基,就要有穩定的錢糧來源。
換言之,必須納糧!
看到張準還在思索,劉航委婉的說道:“大人,我們建議用均田免役代替均田免賦,一字之差,法令截然不同,你看如何?”
張準緩緩的說道:“均田免役?”
劉航解釋說道,均田免役,就是免除所有的徭役。古代的農民,除了耕種自己的田地之外,還有大量的徭役需要承擔。例如修橋鋪路,修葺城牆,修築房屋,修建水利設施,修建碼頭倉庫等。所謂的徭役,其實都是免費勞動,甚至連飯菜都是要自己帶的。
王銘宇他們商量過,決定將這些徭役,都全部剔除出來,改成僱人進行。只要你來幹活,我就給錢,甚至是免費提供伙食。這樣可以極大的提高勞動的積極性。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錢糧。這也是他們強烈要求收取賦稅的重要原因。
事已至此,張準明白,不納糧是不可能了。王銘宇、劉航等人的擔心沒錯,均田免賦的口號,知道的人越多,傳播得越廣,以後更改引起的後果,越發嚴重。
當斷不斷,反為其亂!
必須斷!
張準若有所思的說道:“既然如此,你們覺得稅率多少合適?”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強推期間,每天三更9000字~~~還請大家多多支援~~~~推薦票有點少啊,有推薦票的兄弟,可以將你手中的票票都投給我嗎?謝謝~~~~】
第148章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0148)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強推期間,每天三更9000字~~~還請大家多多支援~~~~推薦票有點少啊,有推薦票的兄弟,可以將你手中的票票都投給我嗎?謝謝~~~~】
王銘宇慎重的說道:“我們初步議定是在每畝三十斤到五十斤之間,以收取稻穀為主,棉花為輔,其他作物另行折算。具體收取多少,還請大人決定。”
張準再次沉思片刻,緩緩的點點頭,沉聲說道:“好吧!就按照每畝四十斤稻穀的稅率徵收,其他作物另行折算。要刻碑為計。以後不能再更改了。否則,民眾就要對我們的信用,產生動搖了。”
王銘宇等人自然明白當中的厲害,連聲保證工作一定會做到位。
事實上,如果不是張準的廢除農業稅的想法,實在是太超前,他們也不會強烈要求進行更改。對於這個口號的吸引力,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十分清楚的。對其作出的更改,可能引起的後果,也是非常清楚的。牽一髮動全身,他們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最終,稅率確定在每畝四十斤稻穀。
明朝末年,稻穀已經逐漸取代小麥,成為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使用稻穀作為納糧標準,是比較恰當的。當時山東地區的稻穀產量,一般的水田,大概在每畝二百五十斤左右,好點的可能有三百斤。每畝四十斤,大概相當於15%左右。這樣的稅率,是民眾們比較容易接受的。當然,小麥的產量,依然相當大。
眾人隨後對相關的法令細節,進行了詳細的商榷。
“既然要納糧,那就全部的田地,都要納糧!”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張準斬釘截鐵的說道。
《均田令》和《軍田令》最大的改變,就是無論是民田還是軍田,都一律按照這個稅率徵收。不允許存在不納糧的田地。否則,數十年以後,免稅的漏洞會被無限的擴大化,最終導致納糧政策變形,重演明末的悲劇。要麼全部都不收!要麼全部都要收!
其實,大明朝的耕地面積大約有8億畝(800萬公頃)左右,總面積是相當廣大的(我國2010年的耕地面積是18億畝,即中央屢屢提到的耕地保護紅線)。按照明朝建國初期制定的每畝二斗(約37。6斤)的稅率,每年可以收取300億斤(約1。6億石)的田租。按照每石五錢銀子計算,國家的田賦收入,應該有差不多八千萬兩白銀。
然而,實際上,大明朝中央的財政收入(即戶部的太倉庫),每年不過是三四百萬兩左右。加上皇帝的私房錢(內帑)二三百萬兩,一年也不過是七百萬兩左右,根本不到八千萬兩的一成。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很簡單,因為90%以上的田地,都掌握在士紳官僚群體的手上。而士紳官僚,是不用納糧的。
九成以上的人群,只擁有不到一成的土地,需要承擔沉重的賦稅。不到一成計程車紳官僚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