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說娜�丁M�保�腖�嵌砸恍┏率觶ū熱紜拔蟻不堆�肟腿死醇依鎰隹汀薄ⅰ拔揖�=瓚�韝�笥選保┐蚍忠員硎咀約涸詼啻蟪潭壬瞎匭謀鶉聳保��塹幕卮鷚脖硐殖霰冉獻暈抑行摹6�幽麼蟠蟛渙械吒緶妝妊譴笱У囊晾鏨�祝慷哦韉難芯勘礱鰨�庵直硐只嵫現胤漣�嗣腔竦每燉幀�
杜恩及其同事已經對收入、花費和快樂之間的關係展開了好幾項研究。{23} 在其中一項全國調查中,參與者們被要求為自己的快樂程度打分,說明自己的收入狀況,並提供一份詳細的他們給自己和他人買禮物,以及捐贈慈善機構所花費金額的清單。在另一項研究中,杜恩衡量了一些公司職員在分得3000-5000美元公司紅利之前和之後的消費模式對其快樂程度的影響。類似的研究結果再次出現了:將更多的收入花在別人身上的人,比將更多的收入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快樂。
當然,對此表示懷疑的物質主義者會爭論說:研究者們將因果關係弄顛倒了,並不是花更多錢在別人身上才讓你快樂,而是快樂的人才會花更多的錢在別人身上。這個問題很有趣,而杜恩和她的團隊透過一個聰明的實驗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一個簡單但絕對原創的研究中,他們給參與者們裝著5美元或者20美元的信封,並要求他們在當天下午5點之前將信封裡的錢花出去。這些參與者們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被要求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比如自我放縱一下,給自己買一份禮物),另一組被要求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如給朋友或家人買一份禮物)。結果,“快樂的人才會把更多的錢花在別人身上”的預言落空了,事實表明,花錢給朋友或家人買禮物的人明顯比花錢給自己買禮物的人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快樂 事業和生活中的原動力(5)
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就埋藏於你的大腦之中。俄勒岡大學的神經學家威廉?哈堡及其同事{24} 給實驗參與者們100美元的虛擬銀行存款,然後請他們躺在大腦掃描裝置中。參與者們首先看到自己的一部分錢透過強制稅收的方式給了一些有需要的人,然後被詢問是否願意將剩下的錢捐獻出來或者留給自己。大腦掃描的結果顯示,當參與者們看到自己的一部分錢送到了有需要的人那裡時,他們大腦深層的兩個原始區域——尾狀核和伏隔核——變得活躍起來,而當參與者自願捐獻一部分錢的時候,這兩個區域尤其活躍。當我們大部分基本需要(比如品嚐美味的食物或者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滿足時,這兩個大腦區域也會活躍起來,這說明在幫助別人和獲得快樂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大腦聯絡。
因此,從科學上講,如果你真的想透過購物療法來擺脫憂鬱,那就透過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吧,因為作為回報,你的大腦產生的直接反應會讓你感覺更快樂。
當然,你也許會說你真的沒有多少錢來捐獻給別人。儘管這樣,善行也是隨處可及的。幾年前,快樂研究專家索尼婭?留波米斯基和她的同事安排一組參與者連續六週每週做五件無需花錢的善事。{25} 這些善事都非常簡單,比如寫一張表示感謝的便條、獻血或者幫朋友做一件事情。有的參與者一天做一件善事,有的參與者一天做五件善事。那些一天做一件善事的人顯示出有一點點的快樂度增加,而那些在一天內就將五件善事一口氣做完的人卻難以置信地顯示出,他們的快樂程度增加了40%。
【心理學連結:物質主義的根源】
是什麼讓人們變得物質主義?對愛的佔有來源於人們的性格、童年經歷或者成年以後的生活經歷嗎?根據心理學家蘭?恩格?查普林和德博拉?羅德?約翰的研究,物質主義植根於人們早期的童年生活,並且主要受較低自信度的驅動。{26} 通俗地說,物質主義者由於缺乏自信,所以需要透過對物質的佔有來增強自己的信心。
這一研究分為兩部分,研究者首先安排一組8到18歲的孩子完成一份標準的測試自信度的調查問卷(其中的一些評估問題包括“我對自己的形象很滿意”,等等)。接著,研究者向孩子們展示了畫有各種形象的圖片,這些圖片內容涉及五個方面:愛好(比如“野營”、“溜冰”),運動(比如“橄欖球”、“網球”),物品(比如“新鞋子”、“個人電腦”),人物(比如“朋友”、“老師”),以及成就(比如“取得好成績”、“學會一種新樂器”)。研究者請孩子們看這些圖片,然後自由挑選其中一些圖片,將它們組合起來說明“是什麼讓我快樂起來”。這個有趣的實驗可以使研究者透過發現物品在選擇中所佔比例來評估每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