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多的認識,在西方人那裡簡約成了幾個富有想象力的片語:一個東方的〃北方蠻族〃,一個神秘的挪亞後裔〃部落〃,或者一個遍地黃金的〃錫安(Sinim)王國〃、秦尼國和賽里斯國等等。造就這些片語的原材料不只是西方人的觀察和推斷,還有他們的強烈慾望、夢想和愚蠢。
17到18 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思想家(以法國和德國為多)為了與英國的經驗主義論戰,或者為了給啟蒙運動尋求〃反教權主義〃的合法性,曾將中國文化奉為人文主義精神的楷模。只是這樣一種認識經過了由來華耶穌會士傳奇遊歷到哲學家的〃彎曲〃……提供原材料的是普通的具有親身經歷的傳教士與旅行者,而向歐洲傳送中國認識的則是一些從未有過在華感受的精英思想家。
18世紀末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所帶去的中國印象似乎讓歐洲人恍然大悟,其概貌是,雖然,〃中國本部(中央政府)的國家收入據說稍低於2億兩白銀,摺合英幣是6600萬英鎊,也就是說,等於英國總收入的4倍,法國瓦解前總收入的3倍。〃然而,這些英國人很快發現,就是在這樣一個巨大財富規模的經濟〃體〃內,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英使謁見乾隆紀實》的作者特別強調了,人和社會因素在形成這些財富資料的過程中的作用。他們記述道:
中國工人生活條件很差,擠住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室內空氣混濁,極不衛生。但中國工人人數比起農民來只佔一個極為小的比例。總之,除了受物質生產條件的限制而外,中國的人口繁殖是漫無止境的。比起其他各國來,中國人口所受到的物質條件限制寬泛得多。
中國的全部土地,只有極少例外,主要是種植人吃的糧食。中國沒有大的牧場,也沒有種植專門為牲口吃的燕麥、豆類和蕪菁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園外,全國很少公園和其他娛樂遊玩地帶。中國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國沒有公地。大地主們也不肯劃出大塊土地來不事生產而改作娛樂或運動的場所。①
錢鍾書揭示道,從英國方面來看,〃自從馬戛爾尼勳爵使團訪華結束,漢學在英國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而專門化的懲罰是在職業學者對他們的專業懂得越來越多的同時,普通民眾對它的興趣卻越來越少。這個主題不再是人文、文化興趣的組成部分了〃②。就像是一個〃民則祀之〃演變為〃聖王之祀〃的過程,《國語· 楚語下》載:〃顓頊受之,及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重、黎絕地天通。〃所謂顓頊的兩個兒子重和黎〃絕地天通〃,是說從此平民不再具有直接和天地之神溝通的權力,巫師有了專職,使過去〃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的社會狀態為之一變。當中國文化現象成為了職業學者的〃解剖物〃,它被分解得七零八落,它的一切,包括更多的缺陷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18 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光環就此不復存在。
而在1800 年以後,歐洲則進入了一個自我意識高漲的時代。特別是隨著 〃條約體制〃的建立,規範化的人文社會科學已經成為針對實現具體目的的具體社會結構的集體創造物,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不僅必然要受到這種外在的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而且也直接參與和促進了這些因素的形成。對於東方的中國,其形象的被貶低,已成為理性化、規範化西方社會科學的直接後果。中國的人文特徵在新的話語體系中被重新定位。
此後,在歐洲人眼裡,中華民族完全是一個幾千年來始終停滯不前、因閉塞而自負卻又奴性十足的民族。如赫爾德將中國描繪為〃一具木乃伊,他體內血液迴圈已經停止,猶如冬眠的動物一般〃①。他甚至認為,〃阻礙它(中國人)發展的因素在於它的性質,它的居住環境以及它自身的歷史〃②。這是一種無可拯救的文化歷史現實。被負面化的中國形象江河日下,在西方人偏見的注視下,在他們誹謗的聲浪中,19 世紀的中國人真正墜落到了歷史的谷底。
大西洋貿易航線使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的首發地(1)
工業革命既然首先發生在英國,表明當時的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所需的所有必要條件。它其實和歐洲大陸僅隔一條狹窄的海峽,並且是古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便和歐亞大陸有著密切的交往。後來它透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全面繼承了希臘城邦文明及其派生的羅馬文明的精神與智慧,而且,它發揚島國航海的悠久傳統,透過全球性的直接貿易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的各個民族,並吸收其文明的精華,成為一個領先同時代其他民族的新型國家。尤其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