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體用,而根本在於政教風俗。洋務派極力效法西方的所謂〃長技〃,其實只不過是其〃末節〃而已。他的這一思想變化,清晰反映在各個時期他對當時著名的洋務思想家和活動家作出的不同評價上。在他的日記裡,清晰記錄了這位翰林公多次赴英國議會學習西方*制度,而且,親身感受了歐洲的議會政治〃定法、執法、審法,分而任之,不責於一身;權不相侵,故其政事綱舉目張,粲然可觀〃①。他早被推譽精於洋務,而親臨英倫,讓他的思想境域更進一層。在這個過程裡,他目睹耳聞,形形色色,透過實際生活經驗與觀察,得以掌握大英帝國的第一手資料。
一踏入英倫,他便積極出入於沙龍、舞會、歌劇院等社交場所。漸漸地,他理解了另一種文明。從此以後,他有了新的視角去省視自己的多災多難的父母之邦。1879 年,他辭去駐英法公使之職離開倫敦,臨行前,向維多利亞女王辭行時,竟帶上了如夫人梁氏,這又開了清代官場對外禮儀的先河。出使倫敦期間,他為使館人員議出一個章程,名曰〃五戒〃,宣佈即日起無論長官或僕役一體遵行。五戒即:一戒吸食鴉片,二戒嫖,三戒賭,四戒外出遊蕩,五戒口角喧譁。這可以看做是他面對不同文化環境,汲取其優秀成分,並立足於本位文化,克服自身劣勢,所作出的及時應對。
在英國的三年間,他被英人譽為〃所見東方人中最有教養者〃。在英國,他終於發現了西方富強的原本所在:〃西洋政教、製造,無一不出於學。〃這使他成為質疑〃中體西用〃的第一人。在英國期間,他還被推為〃國際法改進協會〃年會副主席。光緒四年(1878),他在一次與英人的討論中,熱情地描繪了中國政治改革的藍圖,即在保留皇帝的前提下,其他一切,包括各項政治制度都要全面向西方學習,進行改革。新時代的〃*〃和〃民權〃似乎都在這裡隱約可見了。他雖然批評捨本逐末的洋務思潮,但並未因此裹足不前,他同樣深刻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技藝、發展近代工商業等經濟活動在強國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他由此開始注意到中西經濟生活領域的諸多不同。他與英國著名的鐵路專家史蒂芬森書信往來,討論中國修建鐵路事宜;在廣泛接觸到歐洲工業文明之後的他繼續放眼西洋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並開始從國家制度、經濟理論等方面來探索英國繁榮興盛的原因。他誠懇地向井上馨、馬格里等詢問研究財政經濟應當讀什麼樣的書,得知了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以及詹姆斯· 密爾的《經濟學》等經典著作;後來還反覆與英、日學者和官員討論中國的稅收、礦物和鐵路造價。他對英國官吏根據薪俸納稅的法則大加讚賞,並大膽地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在專制國家是行不通的。西方各國的政治家都十分關心商業的舉措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發現西方富強的原本(2)
他認為謀求中國富強也要先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為最終引進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奠定物質基礎。他大膽主張開埠通商。在光緒八年(1882)七月十八日的奏摺中,他說古往今來治理國家,都是要招徠商賈,沒有誰會把閉關絕市當做仁義來施行的。他還說多開一個口岸就多一個口岸的稅收,對國家有利,對老百姓也沒有壞處。他呼籲撤銷出海禁令,鼓勵人民從事近代造船業。他說,如果老百姓能夠製造火輪船,那就可以和洋人奪利,這和戰場上的爭奪勝利沒有什麼差別。
他在出國之前對政治改革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和籠統,僅僅集中在對朝廷法度和紀律的剖析上。而這時他的許多思想行為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似乎已經走得太遠,大大超出了封建制度本身所能調節的範疇,因而幾乎受到舉國士人的譏嘲和辱罵。他勢單力薄,寡不敵眾,只能敗下陣來。最終他選擇了脫離官場。今天,人們有充分的理由將他的政治體制改革的認識與價值觀的認定置於某些軍事力量的觀察與物質條件的比較之上。然而,這是郭嵩燾的悲哀,也是中國近代化的悲哀。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曲曲折折、反反覆覆後,歷史似乎依然走上了當年他指出的那條道路,所不同的只是付出了更高的代價而已。
難能可貴的是,他早就提出:〃中國五千年政教,其遺留必有可觀,正須與泰西相與比較,以考之其得失。〃①他概括了英國富強的原因,推原其立國本末; 所以〃持久而國勢益張者; 則在巴力門議政院有維持國是之義;設買阿爾治民; 有順從民願之情。二者相持; 是以君與民交相維繫; 迭盛迭衰; 而立國千餘年終以不敝; 人才學問相承以起; 而皆有以自效; 此其立國之本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