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中掛個鳥籠,也並不妨礙虛空的究竟一相。雖然被我們的識心分成內外、人我等的極性觀念,但只是我們虛妄的一種感受而已!這和“舟行岸移”、“雲駛月運”的感受是同一個道理;也和夢中怕狼蛇虎豹是同一虛幻!所以,你供養千億三世諸佛,不如供養“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當我們契入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本來時,有限的心就放開了,就不受極性幻妄相的迷惑了,不就契入無量無邊的自性本體了嘛!
老子講:“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個至尊至貴常自然的道,就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這個才叫真佛啊!這個才叫如來!這個就是“無極”!這個就是“樸”!供養三世諸佛是外求,二相熾然存在,所以佛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心上只要有念,你心上只要有相,你就永遠被自己的極性觀念所阻礙,不能解脫。現在你要用轉正覺來釋解我們的極性束縛,用“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來擴開我們的心量,用直契“無名之樸”來明心見性,用直指涅槃妙心來徹底地解脫,才能復歸於“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我”。
從修法上講,直指“無名之樸”,就是“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明白了極性妄心(子)束縛我們不能與道相契,用轉正覺破除極性識心分別的界相分割,直契“無名之樸”,就是“復守其母”的修法。具體到“塞其兌,閉其門”的六根不外馳,在六根上時時轉正覺,無邊中的“有限”將會消溶,融入“無限”中去,“是謂襲常”。久而久之,必然“復歸其明”,與道相契。
佛陀講:“出家沙門,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是名為道。”《四十二章經》的這一段說的最透徹了。“欲”,心上有慾望,有貪愛,就是粗極性。愛啥?比如愛西瓜,想吃西瓜,想吃西瓜的這個心只要在,心就無法周遍。因為想吃西瓜的慾念貪愛把心給拴住啦!你要“識自心源”,要認識我們的明妙真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周遍法界的,就是我們硬要在無量無邊的妙明本心上掛個鳥籠籠,才形成內外、人我的分別心識,於是不瞭解、不知道“我本源自性清淨”,原因就是讓我們第六意識的極性觀念干擾的結果。所以,不“識自心源”,不“達佛深理”,就不知道佛陀和老子講的深刻道理。《道德經》的五千言,老子始終講道這個核心,千言萬語,只在說道!佛陀講經,始終不離實相,三藏十二部,只一實相印。老子和佛陀都要我們“悟無為法”,要“知常”,才能“曰明”。
為什麼要“悟無為法”呢?我們現在都是有為法。有為必然二相對立,就有侷限了,就處於有限中,無為才能無邊無際。“悟無為法”的修習,就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轉正覺。經常轉正覺,轉到啥時候?轉到“外無所得,內無所求”時,就“復歸於樸”,迴歸到我們本有的“常自然”。
真正的轉正覺,是“心不繫道,亦不結業”。說“我在修道”,說“我在轉正覺”,這一念亦是垢。因為只要你心上有繫念,就不是無念。不管任何念頭,只要一起,就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礙。所以,哪怕心繫念道,心繫唸佛,亦落在識心分別之中,故只有“心不繫道”,“亦不結業”,才是徹底的轉正覺。
“業”是啥?凡是“有為”在進行的過程,就叫事;事做完了就是業。為什麼“有為”的做事必然有業呢?因為,你“有為”做事的時候,都處在二相的對立之中,起心動念都是極性的分別心識,故必然“結業”。只有“為無為”、“事無事”的轉正覺操作,才能心“不結業”。
“無念無作”就是“不思善,不思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相,“無為”操作就必然無業可結。
“非修非證”,惠能證悟後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和功德,不從外得,並非修得證得,修證只是開金礦,不是造金礦,故“非修非證”。以直契本自具足的“無名之樸”,才是最高的修法!這種直指本源的“守其母”,是“不歷僧祗獲法身”的總持法門,真可謂“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如來和老子的說法,始終不離本源、本性,以一實相印。其所對應的最高修法,亦是直指直契“道”與“樸”,歸根溯源,“而貴食母”,“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從修法來講,“道法”正是直指直契的心法;“自然”正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