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識的侷限
人們總是用感官自然將本來一相的本體分割成主、客二相,並將主客獨立的觀念堅固化,有意無意地強化這種錯誤的認識,也習慣了這種二相分別的顛倒認識的處理感受!於是,各自按各自感官處理的判斷,得出“應所知量”的結果。從而,貓頭鷹說這個世界是灰色的,我們人(絕大多數)說是七色的,色盲者說是六色或五色的。事實上,二相分別處理的感官感受,總以各自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機制為轉移。人嗅大小便是臭的,遠避不及,而蒼蠅豬狗卻趨之若鶩,那麼大便究竟是什麼氣味?哪有氣味可談,皆是不同感官用自己不同的處理機制所得到的不同的感受而已!哪有獨立於“處理儀器”之外的味道呢?根本沒有,也沒有一個客觀標準。正如《金剛經》所講的:“是××,即非××,是名××。”一個久蹲的人,猛一站起來就會感覺到眼前“火星”飛濺,但未蹲之人並未見到空中有“火星”。可見,各自以二相的感官感受來認識事物,那是無法認識真理的。因為各做各的“夢”,各自二相處理出的“夢境”,無一不是虛妄,哪有真實可談!
有故事講,一狗見井水中自己的狗影便狂吠,水中狗影亦狂吠,最後激怒此狗竟衝進井中去瞋殺,結果死於非命。此案喻二相分別的認識誤人不淺,無法接近真實的面目。故佛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根、塵相對的二相認識,皆如以上舉例,無一真實),若見諸相非相(按各自感官處理出來的相狀,無一是客觀的真實存在,而是按各自不同的處理機制,得出各自相‘對應的感受’。你看到空中‘火華’相,實非‘火華’相;貓頭鷹看到的灰色世界,其實並非真是灰色的世界),則見如來(如來是指本有的面目,老子稱為‘樸’)。”其實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並無一色一相可得,所見色相,皆是“樸散為器”而展現的相狀,無一真實可言,皆是二相認識處理出的虛妄的感官感受而已!所以,《般若心經》講:“是諸法空相”,“照見五蘊皆空”。事實上,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二相感官處理的基礎之上。如果有人將見到“空中火華”的感受持久化、永恆化,他也認為空中真有“火華”存在。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感受,那就當作客觀真實的存在了,誰要是說這“火華”是虛幻相,不是真實的存在,那十有八九,人們會認為他神經不正常。要是現在有人說日月星辰、宇宙、眾生等的“空中火華”不真實,那可就是百分之百的神經病了!因為,人人都處理出日月星辰、宇宙、眾生是“真實的存在”,唯獨佛陀、老子等的“聖智現量”者認為:“十方如來及大菩薩,與其自住三摩地(一相)中,見(主體)與見緣(客體)並所想相(感官處理出的相狀和感受),如虛空華(空中‘火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主、客二方面),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宇宙人生的本來一相的面目,哲學稱為‘本體’,老子稱為‘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二相的極性觀念中,有‘是’和‘非是’的極性表達,但在妙淨明體的非極性一相中,根本談不上有極性觀念的‘是’與‘非是’等一切對待事物存在)。”所以,在老子、佛陀的一相“認識”中,證悟到了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和真實存在。故佛陀強調:“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老子講:“無慾(欲者感官也,無慾是不用感官的認識狀態,也就是一相‘認識’)觀其妙(本質的、核心的、真實的存在狀態),有欲(二相的感官認識)觀其徼(非本質的虛幻現象,如夢幻泡影的相狀)。”“有欲”的認識遮蔽了我們“知常”的大智慧(知常曰明),故老子崇尚一相的“無慾認識”。因此,如何讓人們由二相認識進入一相的“認識”,是老子認識論中的入門關鍵。
■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知與不知,言與不言
懂得了上述道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老子反覆強調的“塞其兌,閉其門,……”的用意何在?很明顯,老子是讓人們從二相的“有欲認識”進入一相的“無慾認識”,以達到“抱一為天下式”。這是說,以一相的“認識”為認識的終極模式。嚴格地說,一相沒有認識,一相時只可說是現量。事實上,究竟一相時,說現量亦是多餘的。因為一相時的境界,用我們二相的思維、言說、文字已無法把握,它超越了我們現有的一切認識(二相的認識)。二相的認識已無法推測想象一相的境界了,更何況用二相的認識去證明它!所以,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是一相的“無慾認識”,非極性境地,用二相認識的表達工具——言說,無法表達,故“知者不言”。反過來說,凡是可以言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