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來人是太后當年的陪嫁張嬤嬤,如怡不是第一次見她,也算認得。她恭敬地給老太太行了禮,一點沒有那種得勢奴才的作派。老太太神態自若地受了張嬤嬤的禮後讓自己身邊的嬤嬤把張嬤嬤扶了起來,“太后老人家身子可好?”
“太后一切安好,讓老奴問老太太安。”張嬤嬤笑著答。
老太太聽了對張嬤嬤道:“我也是日日念著太后,代我給太后請安。”又說了一會子話,如怡才在家人的相送中隨張嬤嬤進了宮去。
第 12 章 。。。
進宮已是三日,本以為會與他人同屋,卻是不知這崇華殿這般之大,一人一屋綽綽有餘。三日下來,風平浪靜,教導的姑姑雖是嚴厲,態度卻十分恭敬。大太太也不曾為她準備些打賞下人的碎銀,她自己倒是帶了些,卻沒使出去,只因並沒有見別家姑娘給打賞,怕自己胡亂行事反而亂了規矩。
後來出了宮才知道,宮中與宮外不同,這些教導嬤嬤與宮女屆時宮裡自有打賞。除了宮中有了喜事大辦宴席之時宮人可受宮外之人的賞,平日裡是不得隨意收受的,說是怕因此亂了宮裡的章法,一經發現均罰二十大板,打賞之人也會因此失了體面。平日裡宮外之人如真想打賞就得在宮裡的主子面前大大方方的賞,如此一來,若非必要一般宮外之人進宮,倒是少有打賞宮人的。如怡聽了大太太的話知道這是怕那些宮人隨意收受他人好處做不該做之事,這受的打賞多了,眼裡便只有那些銀子,極易使人生出貪婪之心,實非好事。又暗自慶幸自己沒有隨意行事,否則自己沒了臉面不說,還得連累林府。此乃後話。
七月七日那天,太后請了寧王太妃主持及笄禮,場面雖不宏大,禮節卻甚是冗長。各家三品以上命婦也被請來觀禮。一則表示重視,二則也算是各家太太夫人為家中適齡男子相看媳婦的大好機會。待到一套儀式下來回到家中,已是天色濛濛。回府用了晚膳,老太太便讓大家散了,一天折騰下來如怡才得以好好地歇息。
及笄禮後的第三日,大太太便帶著如怡去那弘法寺中拜佛還願。先時為了替如怡化劫消災,大太太為她在寺中請了兩道符紙,一道保平安,一道化了後讓如怡服下,如怡當時見了王嬤嬤送來那碗泡著燒成灰的符紙的水時啞然失笑,又知若是自個不當著王嬤嬤的面喝下,不但王嬤嬤要不得安心,大太太怕也會親自過來說道,便皺著眉將其喝了下去,反正這邊的人吃得,那她也就沒有必要太過講究,她記得王嬤嬤當時看得眉笑眼開,像是親眼見了那災難給化解了似的。
上了香拜了佛還了願,大太太在禪房請了塵大師解說所求籤文之意,順道問問家人運勢,如怡等人由一小僧引至一陰涼之處歇息,此處有大樹遮掩,炎炎烈日下涼風習習,又不易被來往香客一眼見著,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寺中大殿信眾甚多,剛剛一群人擠在一處上香,倒是熱得讓人憋悶。
“此處涼爽,姑娘在這歇會,奴婢去給姑娘尋些水來。”碧水道。
如怡此時也是覺著有些口渴,“也好,此處清靜,我等在此處等你。”一邊說一邊慢悠悠地扇著手中的襄扇,那美態於旁人眼中看去,有著說不清的畫意。
這漫漫的夏日,此時日頭正盛,知了長長的鳴叫竟無端地將時光拉得很長很長。
細細看了四周景色,正欲收回目光,發現左邊遠處一棵樹上竟坐著一人,此時正閉目養著神,好不悠哉。如怡先時一愣,後見其似有幾分眼熟,細想起來,發現與當日的白衣公子倒有幾分相像,又怕認錯了人,也不敢上前喚他。正欲起身離去,突聞一男子的聲音響起,“姑娘可有看見一白衣男子?”側頭一看,一藍衣公子正立於五步之外,溫如碧玉,如怡不禁暗暗讚道,好一個郎朗少年。款款起身還禮,“小女子在此處未曾見過什麼白衣男子。”
“既是如此,打擾了。”藍衣公子手中拿著摺扇,略欠了欠身道,待到目光觸及如怡耳邊晃動的鑲金珍珠墜子,眸光微閃,帶著隨從闊步向寺外而去。
“林二姑娘明明見了在下,為何說未曾見過?”白衣公子不知何時已站在瞭如怡七步之外。
這人怎知自己看見了他?方才他明明是閉著眼兒在養神的。“公子莫怪,公子於樹上高處乘涼歇息定是不想受他人之擾,小女子不明之下,斷沒有胡亂擾他人清靜之理,而我方才二人所言公子定能聽到,若真是相識,公子自會出言與那公子招呼。”如怡聽出了其聲音中的淡漠,卻仍落落大方地回道。見其不語,又道:“上次多謝公子救命之恩,家父尋了公子幾月杳無音訊,不想今日在此遇見,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