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率的用途替代其他用途,爭取獲得較大的資源配置利潤。
用投入產出分析法計算出來的會計利潤,可以從節約投入、增加產出的日常經營過程中獲得,但資源配置利潤只能從資源的最優配置中獲得。
對於個人而言,機會成本往往是我們做出一項決策時所要放棄的東西,而且常常要比我們預想中的多。以讀研究生為例,現在的學校普遍收費過高,那麼,你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和書本費之和是不是就是入學成本呢?當然不是,還不僅僅是這些。機會成本還必須包括你用於學習的時間的機會成本。如果你將學習時間用於工作,你將會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只是你不得不放棄了。這樣,我們就會發現讀研的機會成本實際上就是“實際的花銷”再加上“放棄的收入”。如果你在讀研之前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們就會發現你讀研的機會成本將會變得更大。
企業和政府在進行決策時,同樣會遇到機會成本的問題。比如在某個山區,既有秀麗如畫的風景,又有豐富的大理石礦。為了發展當地經濟,政府有兩個策略可以選擇:一是建設旅遊區,但是要保護環境;二是大舉開發石材,但要犧牲環境。由此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支援大力開發大理石的人認為,這裡高價值的石礦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當地經濟水平。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機會成本卻可能會非常高。因為如果石礦開採導致了環境破壞,旅遊區建設就會夭折,這種機會成本是難以估量的。此刻,大理石礦的價值和旅遊區的價值同樣真實。
有些機會成本是可以用貨幣進行衡量的。比如,要在某塊土地上發展養殖業,在建立養豬場還是養雞場之間進行選擇,由於二者只能擇其一,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是放棄養雞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根據對市場的預期大體計算出機會成本的數額,從而做出選擇。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很多的選擇,有選擇就需要計算機會成本,因此,這是一個對於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經濟學概念。所以,在作出決策前,我們一定要好好計算下機會成本,再做出相應的行動,儘可能使自己獲得最大收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馬太效應—為何收入越高的人薪水漲得越快
對富有的還要再給予,對一無所有的繼續剝奪,也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莫頓首次提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來比喻富的越富、窮的越窮之類的社會現象。環顧四周,你會發現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國家間、企業間的競爭中,馬太效應無處不在。
為什麼在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特別是“平等”觀念已被舉世公認的今天,這一“不平等”的現象反而變得變本加厲起來了呢?簡而言之,就是世界已經“變小”了。過去人們的競爭都是侷限在一定範圍內的,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一個大洲之中,競爭場所多卻相互隔絕,就可以同時並存很多個“贏家”;而今天,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已經把整個世界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原有的隔絕被打破了,世界成為唯一的競技場,其結果就是贏家更少,而贏得的戰利品更多。特別是“全球化”的浪潮使原來的貿易壁壘不復存在,一個成功的企業就可能在全球擊敗所有對手,成為世界各地人們普遍使用的某種商品的唯一供應者。
贏家通吃意味著具有某種優勢的人或組織以自身的優勢資源為依靠,擊敗處於劣勢的對手,從而贏得更多資源,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滾雪球”過程:你贏了—次,就更加強大,也就有可能一直贏下去,並不斷髮展壯大。
我們以兩個國家—阿根廷和美國作為國際經濟中馬太效應的例證。阿根廷正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投資的減少使經濟復興乏力,而經濟不振又引發一系列問題,如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等。人們紛紛湧進銀行提取存款,為了避免發生金融災難,政府只好嚴格限制民眾從銀行提款。然而這一無奈之舉卻引發了更大的動盪,社會動亂,政權更迭,整個國家在危機中越陷越深。有人評論:如果阿根廷是一家公司,那麼它早該宣佈破產了。
而美國早在10幾年前,就已經成了純債務國,至今它所欠的國債已達數萬億以上。相比之下,將阿根廷拖垮的“鉅額外債”不過是個小數目而已。美國的金融市場也不是毫無風險的,安然公司倒閉,眾多大企業、大公司涉嫌在財務報表上造假等等就是明證。如果這些事發生在一個像阿根廷那樣的國家,後果肯定是毀滅性的。然而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投資者青睞的國家。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