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麼呢?因為美歸根結底是“以客觀形式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東西”。既然歸根結底是主觀的,審美判斷就不可能是聯絡於客體,而只能是聯絡於主體。
審美判斷既然只能是聯絡於主體的,那麼,看一個判斷是不是審美判斷,看一個物件是不是審美物件,也就只看主體的態度是不是審美態度,和物件沒有關係。比如一棵松樹,一個科學家看見了,說這是馬尾松,喬木,種子植物屬。這就是科學的態度。這棵松樹對於他,也就是一個認識物件。一個木匠看見了,說這樹長得挺大挺粗挺直的,砍下來,可以打一口上好的棺材(笑)。這就是實用的態度。這棵松樹對於他,也就是一個實用的物件。一個畫家看見了,說這棵樹長得多美呀,你看它多好的綠,多好的肌理呀!這就是審美的態度。這棵松樹對於他,也就是一個審美物件。
這個例子朱光潛先生講過,講的就是審美與非審美,只與主體的態度有關,不與物件的性質相干。你用邏輯的態度去看待物件,哪怕這個物件是形象的、情感的,你的判斷也是邏輯的。比如藝術批評就常常是這樣。藝術品,在大家看來,當然是審美物件。但在批評家眼裡,卻常常會變成認識物件。因為批評家總是忍不住用所謂“行家”也就是理性的態度去看它,這個結構太鬆散,那一筆又是敗筆等等。結果批評家和一般欣賞者相比,往往反倒不那麼容易得到審美享受。所以我總是主張,批評家在看待藝術品的時候,最好先把批評家的架子放下來,先以普通欣賞者的身份去看,看自己能不能被感動,然後再去說你的“內行話”。
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一些審美傾向特別強的人,他即便面對一個非審美的物件,也能以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並從中看出美來。這時,這個物件哪怕是邏輯的、理性的,他的判斷也是審美的。比方說看一個化學方程式,他根本看不懂,只覺得好看,你看它多整齊呀,多對稱呀,這個化學方程式就變成審美物件了。徐遲先生寫《哥德巴赫猜想》,把陳景潤的那些數學方程式都列在上面,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老外也可以欣賞中國書法。因為他根本用不著認識那些字。他只要從中看出氣勢、情趣、張力,看出美就行了。這是第一點,──由於審美判斷聯絡於主體,因此,審美與非審美的區別,僅在於主體的態度。
第二,由於審美判斷聯絡於主體,因此,它表面上是審物(判斷一個物件的美醜),實際上是審人(判斷內心世界的美醜)。心中無美,則世間無美。大自然對每個人都是一視同仁的,它給予每個人的機會也都是均等的。就算你身居荒漠,身居野嶺,也一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難道不是美?“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難道不是美?只要有一顆審美的心靈,那就隨所住處恆安樂,一丘一壑也風流。比如柳宗元《永州八記》裡面寫過的小石潭,現在據說也是旅遊點了。據說看過的人都說不怎麼樣。我相信也不會怎麼樣,因為它原本就不怎麼樣(笑)。它本來就只不過是個小石潭麼!《小石潭記》的美,是小石潭的,也是柳宗元的,而且主要是柳宗元的。如果不是柳宗元,一個名不見經傳滿不起眼的小石潭,怎麼會變成旅遊點(大笑)?。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五 康德給我們的啟迪(2)
第三,由於審美判斷聯絡於主體,因此,美必須由主體的審美感受來確證。也就是說,你覺得美,就是美的;不覺得美,就不美。用學術語言來表述,就是:只有在主體感受到美的時候,物件對於這個主體來說才是審美物件,也才是美的。如果一個物件從來就不曾讓任何人感到美,那它就不是審美物件,是不美的。不過,“不美”不等於醜,而是“非審美”。非審美和醜是兩個概念。美和醜都是審美的,美的問題和醜的問題也都是美學問題,正如真與偽都是邏輯學問題,善與惡都是倫理學問題。所以世界上只有美學,沒什麼“醜學”。“醜學”云云其實是譁眾取寵,甚至不學無術!非審美卻是無所謂美醜。世界上有很多東西都是無所謂美醜的。比如數學題,你就不好說它美不美。你不能對數學老師說,老師,你怎麼出這麼道題,太醜了(大笑)!不能這麼說吧?當然,如果你從這道題里居然看出了美,那我們也只能算你有本事。這個時候,這道題對於你來說,就是審美物件了。
第四,由於審美判斷聯絡於主體,因此,如果它和物件有什麼關係的話,也只和物件的形式有關,和物件的實存無關。說得白一點,就是它只管物件是個什麼樣子,不管它是個什麼東西。哪怕它不是東西,只要長得漂亮,就行(笑)!有一次,列賓,──列賓這個人大家知道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