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關東與關西(第1/2 頁)
初平元年,正月。
奔走謀劃的關東州郡經過了一個冬季的招兵買馬,終於正式公開豎起了討伐雒陽董卓逆賊的旗號,渤海太守、黨人新晉之首的袁紹被各路人馬尊為盟主,名義上開始領導關東的各路人馬和董卓控制的雒陽朝廷正面對抗。
因為參與起事大多是各個州郡的刺史、太守,袁紹為了名正言順統領各路人馬,也是為了讓關東起事反抗雒陽的人馬出師有名,就自號為車騎將軍,同時授予了其他各位太守、刺史雜號將軍的名號。
袁紹和與河內太守王匡屯兵河內,從北面威脅雒陽,袁術駐兵在南陽郡的魯陽,從南面威脅雒陽,而豫州刺史孔伷則率兵在潁川郡駐紮,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則一同駐紮在兗州陳留郡的酸棗,分別從東南面和東面威脅雒陽。
這各路人馬人數都號稱有幾萬人到十幾萬人不等,雖然並不是整個關東州郡一同討伐董卓,像徐州、幽州、荊州、揚州各地的郡縣態度都是曖昧不明,但由袁紹為首的討董聯軍依然是聲勢浩大。
而身為聯軍盟主的袁紹的風頭更是一時無兩,諸多士人豪傑紛紛前往投奔,儼然有“大興義兵,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里相赴”的盛大場面。
而面對關東各州郡如此聲勢浩大的動靜,雒陽的朝廷的動作就顯得有些安靜了。
董卓也曾想要大舉發兵前往關東平叛,但卻遭到了不少朝臣的反對,其中以鄭泰作為代表,他認為董卓有必勝之勢,完全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去和關東的聯軍一決勝負。
鄭泰在朝議上侃侃而談,指出了關東聯軍必敗的三點。
第一點,關東聯軍的官職都是自己封的,沒有得到朝廷任命,尊卑沒有次序。不過是一時間倚仗兵多勢強來和雒陽的朝廷對陣,時間一久,這些人將會各自儲存實力,以觀成敗,互相掣肘,不肯同心合力。
第二點,董卓在關西崛起,年輕時就出任將帥,熟悉軍事。而袁紹袁術卻只是公卿子弟,生長在京城;張邈是東平郡的忠厚長者,坐在堂上,眼睛都不會東張西望;孔伷只會高談闊論,褒貶是非;這些人全無軍事才能,臨陣交鋒,絕不可能是董卓的對手。
第三點,關東地區百姓黔首的太平日子已經過習慣了,兵卒也不熟悉作戰,而關西地區的黔首、士卒都是在不斷抵抗這羌胡的入侵,連婦女在危急時刻都能夠彎弓作戰來禦敵。關東的兵馬不堪戰,而董卓的手下卻擁有涼、並兩州的精兵勁卒,一經交戰關東無人能夠抵擋。
有這必勝的三點,又何必在聯軍風頭正盛的時候,大舉發兵去和聯軍一決勝負呢。
董卓接受了鄭泰的建議,不過卻也並不完全是因為鄭泰說的這三點,而是關西那一邊剛剛派出去使節,徵召皇甫嵩、蓋勳回朝,在還沒得到皇甫嵩、蓋勳等人應徵入京的確切訊息之前,董卓也不敢大舉對關東用兵,畢竟一旦關西的皇甫嵩、蓋勳等人也一同起事,那傾巢而出、空虛的雒陽將無力抵抗皇甫嵩的兵馬。
董卓對於皇甫嵩的忌憚之心,遠遠大於對袁紹等人的忌憚之意,而且也只有解除皇甫嵩的兵權,董卓才能夠完全整合關西各地的實力和關東的州郡對抗,胡軫、楊定的涼州兵馬可是到現在還停滯在渝麋、汧縣之間,因為畏懼皇甫嵩的兵威,遲遲不敢跨越三輔的轄區,東進到雒陽和董卓的兵馬匯合。
一時間,討董聯軍和雒陽的董卓雖然彼此都在厲兵秣馬,但關東各地卻是毫無戰火燃起,因為這一次東西對抗的焦點和先手,是在長安,在三輔。
···
車聲轆轆,馬鳴蕭蕭,一眾車馬行走在因為冰雪解凍不久,路面土質還有些溼軟的官道上。
從洛陽到長安,這一路走來,出使的行程甚是急促,但隨行人員卻依然要裝作臉色淡定的樣子,儘管如今關東兵起,對雒陽朝廷的形勢異常不利,但對於董卓一方,卻是絲毫不能暴露出來膽怯或者焦慮的樣子。
閻行策馬望著這一大片有些熟悉的三輔平原,還有國朝名都的長安,心中感慨驟生,自己第一次進入三輔之時,是大軍雲集,意氣風揚,離開三輔之時,卻是寄人籬下,不得不隱藏蟄伏。
這亂世的格局變化,就是如此的變幻莫測,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無數英雄豪傑都想著在這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縱橫馳騁,最終卻折戟沉沙,永久地留在了這一片沾滿鮮血的土地上。
想起自己如今身負的使命,再聯絡上時下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