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詔書(第2/2 頁)
腴美田皆屬讓等,至使怨氣上蒸,妖賊窵起。”
這是先歷數宦官當權的惡行,為後面自己統領大軍進逼京師雒陽而樹立大義幌子做鋪墊,接下來就董卓開始為自己先前的駐軍河東、觀望朝中局勢的抗旨行為洗地了。
“臣前奉詔討於扶羅,將士飢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詣京師先誅閹豎以除民害,從臺閣求乞資直。臣隨慰撫,以至新安。”
到了最後,董卓也就大義凜然樹立起了誅滅宦官的大義幌子。
“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鐘鼓如雒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
春秋末期,晉國六卿紛爭,趙鞅就曾經以“驅逐君側惡臣”的名義向範、中行兩家發動討伐戰爭,算得上是“清君側”的鼻祖了,再加上後面趙氏和魏、韓兩家打敗其他三家,成功分割晉國,老祖宗“清君側”的壯舉也就被正義化了,董卓聽從李儒的建議,毫不揶揄,直接就把趙鞅“清君側”的行為拿了過來,放在自己的身上,為自己正名。
可惜大軍剛剛進入澠池,董卓就接到了大將軍何進突然變動的命令,改令董卓率軍就地駐紮,為雒陽京師大將軍、黨人一派助勢,董卓都把自己的兵馬都帶到這裡了,眼看京師就近在眼前,哪裡願意留下來徒生枝節,他對何進的命令不管不顧,繼續下令進軍。
於是董軍前軍在雒陽城西越過夕陽亭一地之後,就遇上了宣詔阻止董軍前進的諫議大夫種邵。得知是種邵本人親來之後,董卓立刻馳馬趕往前軍面見,他懷疑朝中已經有變,所以才會讓自己停止進軍,於是使眼色有意要讓軍士挾持種邵,不料種邵立馬就察覺到了董卓的心思,他手持詔書,大聲呵斥,董軍士卒紛紛退避,不敢上前,董卓本人也無言反抗旨意,再加上自己是種嵩的故吏,也不好對其孫種邵用強,於是只能讓前軍撤到夕陽亭,等候中軍、後軍集齊,再商議進退之策。
注:1、《漢官典儀》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舉與後宮通,拔佩刀驚上,舉伏誅,侍中由是復出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