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策(第1/2 頁)
董卓遲滯地吐出一口氣,他過了半響才繼續說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你說說,若是朝堂之爭對我不利,朝廷諸公又會如何對我?”
這個問題顯然就比較棘手了,李儒雖然已經料到董卓和皇甫嵩的朝堂之爭中董卓天然處於劣勢,情況怕是會不利於自己一方。但讓他現在來猜測預判朝堂之上的決斷,還是有不小的困難的,董卓轉過頭去,沒有出聲催促。李儒捏了捏自己頜下的短鬚,思索了一會才接上話頭答道:
“依儒之見,主公為國戎馬半生,朝堂之上縱有不虞,也當不致大禍。朝堂之議,或為徵召主公入京,或為調動主公兵馬!”
在李儒看來,朝堂之上對於三輔將帥不和的解決方法一般都是偏向于帥的一方,那麼對待董卓無非就是徵召入京和外放兩個途徑了。其中徵召入京無疑是虎入囚籠,前漢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稱雄一時,在被解除兵權後,輕易就在漢宮鍾室授首於婦人之手,下場極其悲涼。所以說徵召入京後的結局如何,世人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外放的話,很有可能,就會把董卓調往幷州。
畢竟以朝廷的慣例,都會將“驅夷狄之兵以攻夷”的救邊國策運用得爐火純青。涼州北宮伯玉、李文侯起事,朝廷就徵調幽州烏桓部落的義從騎兵去征討,結果反把烏桓部落給逼反之後,又徵調幷州的匈奴騎兵去征討開始作亂幽州的烏桓騎兵,結果又是匈奴人叛變,現在三輔戰事已了,朝廷有極大可能會故技重施,徵調董卓的涼州湟中義從去打匈奴人了。
董卓聞弦而知雅意,他挑了挑濃密的眉毛,說道:
“你是把我調到幷州去打匈奴人?”
“確有這個可能!”
“那你說說我當下應該如何自處?”
董卓重新看向自己的智囊,他很清楚什麼時候自己應該獨斷專行,什麼時候應該聽從別人的建議,特別是對於智謀之士高瞻遠矚的建議時。而李儒跟自己的主公說到這裡,腦海中的思路也格外清晰,他嘴角微微一勾,看著董卓說道:
“儒有三策可供主公參詳!”
“講!”
“上策是在當下製造事端,拖延時日,擁兵三輔,以觀時變!主公,三輔乃是朝廷西都,位置顯赫,如今朝堂之上明爭暗鬥,天子沉溺酒色,漢室將傾之勢已是昭然,關中之地,沃野千里,天下一旦有變,取之可成一方之勢啊!”
說到實施上策的宏圖霸業,李儒饒是刻意壓抑心中的興奮,聲音卻還是發出了激動的顫抖聲。
“繼續說下去!”
董卓臉色終於變了變,胸口起伏了幾下,但是他還是在李儒面前忍住了,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中策是自請外放幷州,攜強兵入並,恩威並行,壓服匈奴各部,收聚精銳以為爪牙,幷州亦為形勝之地,太行巍巍,取之自保有餘!”
“而下策則是服從朝廷之命,或削去兵馬外調邊地,或明升暗降徵召入京,此二者皆下下之選,儒以為主公不可為之!”
李儒一口氣說完這麼多,感覺自己也有些氣喘,他強忍住情緒的波動,靜靜等待董卓的回覆,結果董卓聽完後卻低下頭,看不到臉色,彷彿在思索什麼,李儒愣了一愣,他出聲說道:
“主公?”
聽到李儒詢問的話語後,董卓才慢慢抬起頭,他雖然舉止表現如常,但臉上還是被氣血漲紅了臉,他沒有直接回答李儒的話,而是想了想才開口道:
“俘虜營還有多少人馬?”
李儒聽到董卓說到俘虜營,心中一動,自家的主公雖然沒有當面說明,但他立馬知道董卓的想法了。他立馬答道:
“依照主公的將令,這幾日軍中的將校都派人從俘虜營中挑選了不少兵馬編入麾下,眼下俘虜營人數在兩千左右!”
聽到李儒彙報的人數之後,董卓眼光一閃,瞬間擊掌,發出了一陣大笑。笑過之後,他瞬間又是臉色肅然,斬釘截鐵地說道:
“我即刻下令,剩下的這些人馬不許軍中的其他人再去挑選,嗯――你讓阿輔,哦,不,文優,你親自過去俘虜營,給我挑選一支人馬,不必苛求忠誠、良善――嗯,你知道我想要什麼樣的人!”
李儒也是一臉嚴肅,他立馬出聲應諾,董卓知道自家的智囊絕對會明白自己的想法,並把它實行得人不知鬼不覺的,他也不猶豫,立刻就準備傳喚帳下的親兵,派人過去傳令各營。
李儒看到董卓雷厲風行的作風,當下自己也不敢有絲毫拖延,連忙告罪出帳,急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