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民伕(第1/2 頁)
徐琨拉著閻行趕往北軍之中,找人要人,而曹鳶、魏鉉還有孟突三人果然就在北軍的營中,他們都是河東人,眼見桑梓之地飽受白波賊寇和匈奴人的摧殘,早就已經義憤填膺,望眼欲穿,恨不得趕回家鄉,和族人一同引弓持矛,抵禦這些惡賊的入侵。
所以,此番出征河東,他們也是踴躍請戰,最後一同被編入北軍出征的兵馬之中。
不過,說到要人,北軍從徵的軍中司馬卻不太願意了,雖說董營兵馬,如今已經客大壓主,雒陽城內城外的事情,都是由他們的兵馬把持守護著。而這個剛剛在軍帳中意氣風發,立下軍令狀的少年將吏,據說也是董營之中中郎將徐榮的假子,頗有一番威勢。
但漢家自有律令,軍中也有軍法軍令管轄。又豈能夠,讓這個少年將吏三言兩語就調走了自家的兵馬,北軍雖然沒落了,但也不是任人拿捏的窩囊廢,所以帶兵的司馬還是拒絕了徐琨調兵的要求。
於是,耐不住性子的徐琨又跑去找了李傕,李傕之前已經在軍議中,跟徐琨保證過,有關他奇襲白波軍的後勤軍需之時,他只有力所能及,無有不許,眼下又要徐琨盡大力氣去襲擊白波谷,好讓他自己在正面擊破這號稱有十幾萬之眾的白波、匈奴,解了臨汾城的重圍,於是李傕這一次但是沒有危難徐琨,很爽快地就親自出面,讓北軍帶兵的司馬,戰時權宜行事,先將曹鳶、魏鉉、孟突等人調到了徐琨的營中。
曹鳶只是百人將,魏鉉也只是一個都伯,孟突就不過是個騎兵伍長了,三人的職位不高,手下的兵馬也不多,戰時臨時調動,倒也在李傕的職權之內,北軍帶兵的司馬看著李傕都派人傳話了,也只好當場就應下了。
曹鳶、魏鉉兩人是平陽人,而孟突則是解縣人。解縣也就算了,離白波谷太遠,而平陽卻正好在臨汾、白波谷之北,兩人正好補上閻行、徐琨的對河東地理形勢不瞭解的短板,於是幾個人,建功心切,秉燭夜談,連夜商定進軍、奇襲賊寇老巢的具體事宜、進軍路線等等,直討論到了半夜,才一同在徐琨帳中安寢。
···
翌日,大軍進過朝食,開始拔營北上,趕往北面的聞喜。
聞喜縣,古稱桐鄉,秦時更名為左邑縣,因為前漢武帝劉徹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而賜名“聞喜”。
大軍北上行進,攜帶必備的糧草、輜重,再加上河東經歷了白波、匈奴的肆虐,路途不靖,道路也多有損壞,前軍的斥候遇上了不少為禍鄉閭的小股白波賊寇,雖然沒能夠給大軍造成什麼實際損害,但也大大遲緩了行軍速度,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為了防止遭受伏擊,也不敢全速進軍,廣派斥候,謹慎地渡過了湅水之後,鄰近日暮時分,方才到達了聞喜城。
按照約定,到達聞喜之後,李傕等人就要帶領大軍,大張旗鼓,張大聲勢繼續北上,渡過澮水,去解開臨汾城的重圍。
而徐琨、閻行等人則帶領輕騎,在李傕等人先發,大張聲勢,吸引北邊大部分賊寇的注意力之後,繞道絳邑,另擇一處渡河,偃旗息鼓,從臨汾雙方正面對峙的戰場繞過,奇襲賊寇的老巢——白波谷。
天色已晚,又因為是臨時駐紮,明日就要拔營離開,所以接連行軍的李傕等人在抵達聞喜縣令提前為他們定下的臨時營地之後,也就草草紮營停駐,鋪設帳篷,準備歇養兵馬,養足好精神,明日好再進軍北上。
眼看大戰在即,明日就要分兵奔襲,閻行在徐琨的帳中商定了諸多事宜之後,很快也回到自家的營中,安排出戰的其他事情。
奔襲白波谷的百名飛廉騎兵也已經定下,不過這一次因為只是出動少量兵馬,自家的大部分兵馬還是要跟隨大軍北上,迎戰白波主力,解圍臨汾。所以,閻行只打算帶上甘陵、馬藺兩人,留下閻興、周良兩人,統領兵馬。
閻興逐漸成長,行事也愈發幹練,閻順已經戰死,對於這個軍中僅剩的親族手下,閻行有意培養,所以才讓他統領兵馬,而周良終究是文士,而且他也不擅長軍爭謀略,之前在三輔攻打塢堡時,他還畏縮避戰,這次奇襲白波谷雖然說有曹鳶等熟知河東地理的將士引路,但也是風險不小,所以閻行也索性將周良留了下來,免得他緊急關頭,又避戰不前,給自己惹出禍事。
營中的諸多事情安排完畢之後,閻行回到自家的帳中,正打算看一會書,就要上榻入睡,養足精神,迎接明天的戰事。
不料他才展開書冊不久,帳外就響起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閻行微微皺眉,他放下書冊,按住腰間環刀的刀鞘,就要起身。
帳外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