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內容簡介
馬連良是與梅蘭芳齊名的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京劇大師,著名的“四大鬚生”之首,他開創的馬派藝術影響深遠,甚至超越了京劇的界限,是我國京劇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馬連良先生誕生105週年之際,馬連良的嫡孫馬龍先生撰寫的《我的祖父馬連良》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馬龍先生近年來耗費大量心血,走訪親朋好友,苦覓祖父蹤跡,殫精竭慮撰寫該書。本書真實地描述了馬連良如幻如戲的人生軌跡:早年的清貧和刻苦學戲、中年如日中天的藝術輝煌、晚年的落寞無奈和災難……作者濃墨重彩,著力表現一代大師“認認真真唱戲、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品質,揭示了馬連良身上凝聚的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元素:溫良恭儉讓,同時,透過馬連良的性格與命運,表現了20世紀中國社會演進的撲朔複雜與劇痛。
正如張詒和先生所吟,馬連良的命運,恰似“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
本書還附有十三首馬連良經典唱段光碟。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作者簡介
馬龍,男,回族 42歲。著名京劇大師馬連良之嫡孫。自幼與祖父馬連良一起生活居住,少年時期因受家庭薰陶,對京劇藝術耳濡墨染。由於文革時期,馬連良備受凌辱,馬家子女根本不可能學戲。因此,未能步入京劇藝術的殿堂。1983年考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987年畢業分配到經貿部所屬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工作,從事國際貿易。1989年移居香港,開始步入商界。其作者熱愛文學藝術,特別對歷史、掌故興趣頗大,目前在京主要集中精力,整理祖父馬連良的京劇藝術活動史料,除出版《我的祖父馬連良》一書外,還在籌備《馬連良畫冊》的編輯工作。
。。
第一章 學藝生涯(1)
1901年,“庚子之亂”的第二年,大清王朝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國力衰竭,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帝都北京城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氣象。就在這年的正月初十日,馬連良出生在北京阜成門外檀家道一個普通城市平民家庭。他的降生,並未給家裡帶來欣喜,因為當時馬家的生活已經相當拮据。在這戰亂頻仍的動盪年代,家裡多一張嘴,就意味著多一份不安和辛勞。馬連良出生時,家裡只盼這孩子能平安長大,根本就不曾想到日後能出人頭地。
馬家是一個回民大家庭,世代信奉###教。馬連良的父親叫馬西園,娶妻馬氏。馬氏病故後,又續絃滿氏,育四男一女。長子早殤,次子春軒,三子連良,乳名叫三賞兒,幼女慧敏及幼子連貴。滿氏也是窮人家出身,是人稱德勝門外“雞子滿家”的女兒。持家勤儉,辦事果斷,對子女管教甚嚴。而馬西園本人則性情溫和,慈眉善目,恪守教規,一心向主。他除了賺錢養家之外,還十分熱心於回民的公益事業,樂於助人。馬連良就成長在這樣一個慈父嚴母的家庭環境中,他的性格特徵打上了深刻的家族烙印。他之所以後來能成為一代京劇大師,與他出生時的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早在清咸豐年間,馬連良的祖父就定居北京。當時京城居住的回民人口才五六萬人,屬典型的少數民族。歷史上,由於清政府曾對回族起義進行過多次武裝鎮壓,大批逃難的回民四處流散,擇地而居,到清末已很難形成反抗的勢力。流散的回民勢單力孤,備受壓迫歧視,過著逆來順受的生活。京城的回民同樣地過著“大分散,小聚居”的日子。他們分散在京城各地,以各地的清真寺為中心,聚集在一起。京城有幾處回民居住相對集中的區域,如牛街、花市、齊化門(今朝陽門)、德勝門外等地。回民在清代甚至清以前多不參加科舉進身仕途,因此回族人中官宦人家並不多,有錢有勢者更是鳳毛麟角。由於血脈中有經營、謀劃之才,回族人多以營商為業。20世紀初京城回民中主要有“白、馬、金、鄧”四大家族,富庶殷實,為人稱道。
京城回民有兩大特徵:其一,由於人口少又互相通婚,彼此之間常有親戚關係,被形象地比喻為“纏頭親”。北京人形容遠親時喜說“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這在京城回民當中卻不適用;其二,姓氏集中。故多在姓氏之前加一“小批兒”,以示區別。較有名的有廊房頭條“金店李家”,以經營金銀首飾聞名。牛街“驢子孫家”,販驢起家,後業航運。“珠子沙家”,壟斷性專供皇家用珠。花市“古玩李家”、“玉器鐵家”等,均為京城知名商家。在回族中,大門大戶,發達之家畢竟是少數,其餘大多是小商小販、小業主等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