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叫天之遺緒。只餘叔巖可代執牛耳。叔巖刻苦奮厲,固其獨到。惜身虛體弱,嗓音低小,似不勝粉墨登場之勞。惟馬連良無日不在進步之中,面相則雋逸優秀,歌喉則爐火純青,韻味尤佳,近來聲譽日隆,群眾屬望,若能加意研究,他日造詣,寧有量哉。”
看雲樓主寫道:“連良藝事,就目下論,不標旗幟,自有其至。比於詩品,英秀如少陵,叔巖不失為東坡,連良則梅村漁洋之流亞。餘子學杜學蘇,或得鱗爪,絡不足取。國策雲,寧為雞口,毋為牛後。今日之連良,正不必標譚派而為牛後耳。”
舒舍予先生寫得更直白:“此次連良來申,嗓音居然調高了一個字以上,足見他平時肯用苦工,把嗓子練好,歡喜聽他唱幾聲的,沒有不替他喜歡的。再說,他已有了一種勢力,彷彿譚派下分有餘派,餘派後有馬派。”
第二章 獨樹一幟(10)
嬰寧力捧:“馬連良的嗓子,寬窄自如,運腔聲聲,高處如大江東去,抑揚動聽;細處如空際遊絲,宛轉悅耳。於是馬連良便成了鬚生中之程豔秋,所以他可以稱馬派,不必稱賈派。等於程豔秋可以稱程派,不必稱梅派。馬連良還有一個長處,就是唱來瀟灑非凡,毫不吃力,馬連良簡直可以自成馬派。”
在1930年前後,“馬派”兩個字正式見諸於報端,這對藝術上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馬連良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鞭策,同時又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立之年的馬連良頭上,能夠戴得住這樣的光環嗎?
在自身實力不斷提高及外界輿論的大力推動下,馬連良終於決定自組班社,從此脫離“打工”行列,成為真正的“馬老闆”。1930年9月26日扶風社正式成立,首演於北平中和戲院,劇目為獨具本門風格的《四進士》,而沒有選用1924年首次掛頭牌和1927年首次挑班時所演的《一戰成功》,此舉向世人表明,脫胎於譚派的馬派應運而生了。
劇評家梅花館主在一次訪談中問馬連良:“此次來滬,日演整出大戲,連唱帶做,需四五小時之久。天天如此,能不疲憊嗎?”馬連良回答:“鄙人做事,向不含糊。人家給我多少好處,我總得賣還人家多少氣力。老闆花了一萬幾千塊錢請我唱戲,我不賣力氣,怎麼對得起他。就是聽戲的朋友,他們花了一塊多錢光臨到大舞臺來,總算看得起我,我就得認認真真地報答人家。至於辛苦吃力,又是另一回事,不能併為一談。”由於性格仁厚,做事認真,馬與各大戲院結下良好關係,各地爭相約請,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紅遍大江南北,“馬派”藝術風格也順其自然地被廣大觀眾所喜愛並接受。
圖片說明(按圖中順序)
1. 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
2. 20世紀20年代的馬連良
3. 《失印救火》中馬連良飾白槐
4. 馬連良在上海
5. 在南派劇目《掃松》中,馬連良飾張廣才
6. 《甘露寺》中馬連良飾喬玄;該劇為馬連良早期代表作
7. “鼓界大王”劉寶全
8. 馬連良的第一位文人朋友邵飄萍
9. 《清風亭》中馬連良飾張元秀,馬富祿(左)飾賀氏,攝於1924年
10。 馬連良與前輩藝術家王長林(左)
11。 《廣泰莊》中馬連良飾徐達
12。 《要離刺慶忌》中馬連良飾要離
13。 馬連良的三伯馬崑山(右)和六伯馬沛霖
14。 青年時代的馬連良經常得到“國劇宗師”楊小樓(右)的提攜
15。 《連環套》中馬連良飾黃天霸
16。 馬連良與劇評家沈睦公(右),沈又名小織簾館主,是1930年前後力推“馬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17。 馬連良於1928年
18。 《四進士》中馬連良飾宋士傑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三章 步入輝煌(1)
1930年,北伐戰爭已經完結,軍閥混戰的硝煙已漸漸散盡。國家實現了暫時的“大一統”的安定局面,老百姓也開始了休養生息的生活。馬連良自獨立組班後,聲譽日隆,收入也相對豐厚。為了實現小時候對父母許下的諾言,馬連良決定把豆腐巷七號大院的中、後院及西跨院也全部買下來,讓二老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買下的前院的五間正房由馬西園夫婦居住,南房闢為會客廳,東房由弟弟馬連貴一家居住,西房則為父親重新裝修成為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