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你的記憶還有多少
記得愛人的樣子
是否已經衰老
無地自容
冰冷的世界
誰聽你的呼喚
只有對遠方的嚮往
在貝司中不再相信什麼道理
現在早已不是從前
莫名的寂寞
家鄉的老酒
以及對所有的懷念都已經老去
長歌當哭
只有我們彼此相熟
不在乎別人
無奈
還有那個在北歐的夢
美麗的新世界
不管是不是邊緣
也不在意她是否能容納我的毛躁
隨意
仍舊嚎叫
一路嚎叫
李小曼讀完了詩,以往我都會告訴她再看幾遍,這是文人的通病——自戀。今天還沒等我開口,李小曼瞧都不正眼看我一眼,她平靜地說:“有對朋友見死不救,在這就知道寫詩騙小姑娘的嗎?”
我頓時就覺得受了委曲:“我騙誰了?”
她彷彿一隻亢奮的獅子,隨時都要撲過來似的,聲音大到幾乎在喊:“你還是人嗎,是朋友你就那麼在乎那點錢!”
“我怎麼不是人?我就那3000塊錢。好,我借他。不,我給他。那他還有6000多塊錢怎麼辦?你給他?”前些年有一部電視劇,說是一個學生要失學了,一群同學用義演集來的錢讓他繼續唸書。哪兒有那樣的好事?我就沒看到。那才是最騙人的詩!
李小曼更加激動了,卻被我噎得半天沒有一句話。
“我自己的小說也不是被斃了嗎?我痛苦的時候誰他媽安慰我來著?編輯部天天要青春小說,老子心理年齡測試都他媽過40的人了,哪還知道什麼是青春?我也想有錢,我身邊的人有個依靠,那多牛啊!可我不也就是一小人物?天天看編輯臉色寫東西?我想認真點當一作家,可是誰他媽在乎我的想法?作家太多了,寫他媽幾個字就是作家。我就這點錢了,你看能用你就用,不能用就算了。”
李小曼的聲音收攏了,氣色也平和了許多:“這不是來找你想辦法嘛,大家都沒主意了。”
我看了看錶,已經是快要上課的時間,說:“下午的課還上嗎?”
李小曼看看我,說下午的課沒人幫著“喊到”。沒有辦法,我們也只能先回去上課了。這節課還是“小胖”一個人在講臺上講傳播學,喋喋不休的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在中文系,最無聊的是寫作課,老師會用一節課時間去講怎樣描寫學校的一個廣場,然後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寫得好。老師不知道,教室裡還有一個男生在繼續寫著中國版的《洪堡的禮物》。當我們在看《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電影的最後,姜文的一句“古倫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一直都在固定的模式中變化著。而我們的所謂的“教學改革”,也只是把電影中“歐巴”的臺詞改成了“傻×”。
而我這首詩呢?應該什麼都不是。一瞬間,我覺得自己一度為之奮鬥的寫作事業竟是那麼的做作。它像玩笑一樣並不需要我們付出多少真情在上面。當我知道我的事業心也和我的愛情一樣變成了無關緊要的搭配時,我想,我還能在什麼事上認真起來呢?每年秋天的時候,農民們都開始收稻子,一茬茬的稻子種下去時都是苗,收穫時就都是稻子了。可是寫文章的人就沒那麼幸運,廣種薄收的日子太多了。這話也許說得太片面,有的會賺錢的作家,種幾畝狗尾草,秋天的時候,也會有人去田裡搶著吃。而若是個認真的作家,不管施了多少肥在裡面,也避免不了青黃不接的結果。
朝酒晚舞十四(2)
生活上的青黃不接,最多也就如趙樹理寫的那樣,多點債務,借幾石米過日子,或者給地主打幾個月的長工。如果命好點,遇上紅軍進城,債務一下子都清零了,倒也安生。精神上的青黃不接,就有幾分嚇人的可憐了。當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人都去狗尾草地裡去搶食的時候,才能看出瘋狂的所在。
寫文章真的太累了,寫了兩年了,身心俱疲。有的時候想寫點愛情故事,可就是沒有人家寫的純。有時候自己做夢也做得和別人不一樣,說的夢話也有文學水平。舍友們第二天都會告訴我前一天晚上說什麼了,有一句最經典的一定要說:“同樣是寫婚外情,為什麼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就成了名著了?”
看來寫作終究不是速成的,命運的天平也不是隻給自己傾斜的。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