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戰爭,則在小說中看不到明顯的表述,因為,體現在石越身上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是那麼的強烈,只是一些讀者還是會往這個方面去想的吧,他們希望石越更憤青一些。具體來說,石越給宋朝帶去了幾種文明:一是科技文明。比如,綿紡織技術,作者設定這個情節,因為想到它是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所依賴的物質工具(珍妮紡織機)。再比如,印刷術,很有意思的是,畢昇只是一個若有若無的背景,作者其實想的是“古騰堡的群星”,那是摧毀封建制度的一張王牌(但至少在《十字》中,給人的印象,印刷術卻是用來完善封建**制度的東西)。還有軍事技術,包括更易攜帶的、威力更大的火藥的發明,以及原始手榴彈的製作,但這就能彌補王安石改革中薄弱的強軍環節嗎?再就是高爐和平爐鍊鋼技術,寓意了現代工業文明的引入。但是,技術是如何拓展人們的觀念的呢?這一點,作品沒有展開。另外可以看到,石越作為一位文科學生,在技術方面隱隱地有著不自信的一面。他對於熙寧七年將要發生的旱災和蝗災,只能用先皇託夢來向人們解讀,而無法用技術進行包裝,比如引入科學的預測體系,來向那時的人們說明。石越在這方面的遲疑,是在他寫《三代之治》時,所不曾有過的。讀者至少期望著,能看到阿西莫夫在《日暮》中的天文學示警一類的描寫吧?不過,作者仍然在小說中引入了十分重要的一個元素,那就是給宋代注入的不僅是更好的技術,而且還有科學!這的確要讓人熱淚盈眶了。
二是商業文明。作者給宋朝引進了市場經濟的概念和制度。或許宋朝接受這個也比較容易一些吧,記得中學的歷史課本,就已在大談北宋的資本主義萌芽,還以交子的出現作為註釋。何況,王安石的變法,更主要是經濟改革。使這項改革順利進行下去,革除其弊端,石越必然要引入新的經濟制度。比如,錢莊(銀行)的設立。石越向神宗進言:“其實方法很簡單,只需由朝廷頒佈詔書,招募商家在各地建立錢莊,農民可以向錢莊用某產為抵押借青苗錢,立字為據,利息限為二分,錢莊一分,朝廷一分。如此朝廷可以不動常平倉,免徵收執行之勞,坐收其利,而商家自有利潤可得,亦樂於去做,百姓則不受強徵之苦。此三面皆有利之事……地方官府沒有政績的壓力,由坐莊放債的債主變成了監督者,可以在錢莊和百姓發生糾紛時從中裁斷,百姓也不至於上告無門。”在這番話裡,石越似乎想說:市場經濟的主體其實是企業,而“有限責任政府”是很關鍵的。這樣一來,便使唐甘南這樣的私營企業家有了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可能。他是石越重要的贊助人與合夥人,在大宋棉紡工業、印刷工業等歷史上,皆佔有重要的位置。小說還寫到了取消茶、鹽的政府專賣制度,將配額出售給商人。還有在農村中建立互助合作社。而財務審計、統計報表這些現代經濟的東西,也始於石越。不過,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一方面,至少在第一卷《十字》中,石越似乎沒有太多的建樹。神宗時代的一切經濟奇蹟,主要還是人治的結果。這其實是非常自然的,就算以今天的情況作對照。
三是政治文明。這方面,既有新觀念的提出,也有實際的變革。石越稱,今世若欲求大治,則當在各縣聚士紳鄉老,設定議會,專事討論縣官施政得失。此是借三代之治而設計出現代議會制度的雛形來。他還提出了辦報的主張,最後由桑充國實現,而且辦的不是一家報紙,這彷彿一個民智落後的時代,開了言論自由的先河(很可怕吧)。不過,小說又使其受到制約,讓石越提出訂立了報律,這是最早的新聞出版法吧,但好像還不是依法治國的開端。再比如興辦學校,白水潭書院已有現今大學城的氣勢,學生人數竟達到兩萬人。而且,從一開始,作者就讓新型知識分子成為了一股政治勢力,是新黨與舊黨之外的第三勢力。這後面,隱藏著喚醒人民的衝動。至於百年翻譯的舉措,則是向西方開放了。
所有這些的後面,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應該是知識分子們津津樂道的民主了。正是在這裡,顯出了石越的超越和侷促。在熙寧二年四月下旬,石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自己創作的作品《三代之治》出版。這本書全文不到五萬字,是一部烏托邦式的著作,以復興上古三代(堯、舜、禹)的名義,講敘了一個理想化的世界,包括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等等諸方面的內容。石越與蘇東坡所談的民主議會的思想,便反映在這本書中。其中心思想無非是天子是受命於民,而非受命於天,得民意者方能治天下,又指出天子最可倚重的,不是士大夫,而是老百姓…… 落腳點在於,“士紳們透過這種方法,可以維護鄉里的利益,把自己的命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