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部分(第2/4 頁)
可任樞密使。”趙頊當時便有一絲心動,石越擔任樞密使,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一來樞密使之重,足以賞石越之功;二來樞密使一職,也足以讓石越大展拳腳。但是三十多歲任樞密使,宋朝應當是沒有先例了,而石越在軍隊系統的威望……趙頊並不相信石越會謀反,他也記得有一次與石越談論史事時石越說過的話:使霍光生於操、莽之世,霍光固然未必會為操、莽;然若使操、莽生於光之世,操、莽卻未必不會為霍光。這段話讓趙頊記憶深刻並且深以為然。只要有足夠的外在制約,曹操、王莽,也可以成為名臣。何況是石越?所以,大臣之間的平衡與相互制約,是非常重要的。三十多歲便成為樞密使,雖然眼下也有足夠的人來制約,但若從長遠來看,卻非常危險。做為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君主,趙頊可以說明於史事——他清醒地知道臣子的壽命長於君主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呂惠卿雖然不避諱他與石越之間的嫌隙,秉持著公心推薦石越擔任樞密使,這一點難能可貴,但是這位宰相的見識,卻畢竟不及長遠。
在石越過於耀眼的光芒下,趙頊亦不免有點忽視了他的宰相。他哪裡知道呂惠卿這一招可謂是煞費苦心——他早就料定了皇帝的心思,才提出這個不可能被採納的“合理”建議。而萬一被採納,對他也並無損失,這不過是“驅虎吞狼”之策,藉此激化石越與文彥博的矛盾,並順便將石越置於一個更容易招到嫉妒與忌諱的地位。
不過呂惠卿的用心埋藏極深,若非在心中對他已經有了深深的偏見,絕難識破。
趙頊詢問的第二個人便是樞密使文彥博。
文彥博的才幹與見識都毋庸置疑。但是他的策略,卻永遠偏向於傳統。擁有更多許可權的安撫使,雖然受到種種制約,但畢竟是對宋朝固有國策的一次挑戰。對此文彥博雖然並不反對,但卻始終抱著謹慎的態度。如今陝西路的大捷,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安撫使制度的成功,但同時也加深了他的疑慮。雖然文彥博並不認為應當從安撫使制度上後退,但他認為謹慎一點始終是不會錯的——以石越此時的威信,已經不適合久鎮地方了,尤其是同一個地方。雖然石越到陝西的時間不過一年,遠遠談不上“久”。
所以文彥博給皇帝的建議是:六部尚書的任何一個職位,或者轉任河北安撫使,都不失為合適的處置。
趙頊不由自主地搖了搖頭。
文彥博的想法,有點謹慎有餘,進取不足。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始終是解決西夏!
從這一點來說,文彥博的確遠不如石越與呂惠卿那樣懂得皇帝的心思。也許,他不是不懂,而只是不想迎合。
但不管怎麼樣,文彥博的建議,並不能讓皇帝滿意。
“官家。”王賢妃將一件披風輕輕搭在趙頊的肩上。
“唔。”趙頊隨口應了一聲,忽然脫口問道:“愛妃以為讓石越當什麼官好?”
王賢妃怔住了,她沒有想到趙頊會問她這種問題。停了一會,她才回過神來,微微笑道:“妾身是女子,不當干預朝政的。”
“哦,也是。”趙頊點了點頭,心中有點慚愧。此時他突然有點了解為何歷史上會有這麼多後宮與內侍干預朝政之事——皇帝若遇到什麼疑難,想詢身邊親近的人的意見,實在是一種很難抑制的衝動。
每個人都有需要向最值得信任的人徵求意見的時候。但這種感情,卻極容易被濫用。
王賢妃伸手輕輕攏了一下頭髮,見趙頊依然緊鎖雙眉,心中大為不忍,略遲疑了一下,終於又忍不住說道:“臣妾常聽人說,朝中以司馬相公最為正直,不偏不黨。官家若是難於決斷,何不召司馬相公問問?”
“司馬光?”趙頊笑著搖了搖頭,道:“他怎麼會知朕之心意?”在趙頊的心中,司馬光雖然是個正直的大臣,卻並非是一個懂得權謀術勢的大臣。
王賢妃不料趙頊如此回答,大感詫異,不由問道:“聞道司馬相公熟知史事,難道竟是沒見識的人?”
趙頊笑了笑,正要回答,忽然間卻似想起什麼,不由愣住了。
次日。
汴京園林之勝,可謂一時無兩。雖然汴京的地價,號稱是“尺地寸土,與金同價”,但是宋朝承平日久,上至帝王,下至富豪士紳,無不著意營造園林,因此有名的園林,諸如著名的四大皇家園林不算,也有八十餘處。至於不知名的園林,不更知凡幾。靠著景龍門——皇城的北門——不遠,便有一座靜淵莊,是汴京中數得著的名園。這裡原是後周宰相、宋朝的太子太師王溥之孫,真宗時曾尚太宗女鄭國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