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第2/4 頁)
,在國內只怕也交待不過去。他望了望態度強硬倨傲的蕭佑丹,一時間竟是進退維谷。
熙寧十一年,四月十日,大宋同天節。
除了例常的慶祝活動之外,上尊號,獻祥瑞,各種千奇百怪的事情,也趁著這個時候冒出頭來。趙頊雖然屢次下詔,拒絕群臣上尊號,並且禁止各地進京獻祥瑞,但是馬屁活動並非幾道詔書就能杜絕的,更何況是拍皇帝的馬屁。既然皇帝禁止各地進京獻祥瑞,那麼送賀表進京總可以吧?畢竟向皇帝報告祥瑞,這是誰也禁止不了的事情。
劍州奏聞:本州木連理。
饒州奏聞:長山大雨,降“菩提子”,其狀類山芋子,味香而辛。並附:明道年中曾發生類似事件,預示當年會大豐收。
泌陽奏聞:本縣甘棠木連理。
衛真縣奏聞:本縣洞霄宮枯槐生枝葉。
又,某縣奏聞:木根有“萬宋年歲”四字。
又,沅陵縣奏聞:江漲,出楠木二十七根,可為明堂樑柱。
又,某縣奏聞:某民伐薪,樹中有“天下太平”四字。
又,某州得石,綠色,方三尺餘,當中有文“堯天正”,經驗視,“堯”字下有“瑞”字,實為“天正堯瑞”。
此外,諸如欄木生葉,園池生瑞木,柏樹開花,紫薇木連理,甚至一座山上大小石頭全部變成瑪瑙,蘆荻中生出九斤八兩類似靈芝祥雲的金子……諸如此類種種奇聞異事,如蝗蟲一樣撲天蓋地的從各地寄至京師。
總而言之,趙頊過個生日,便導致了大宋天地之間異象頻生……至於各地歌功頌德的文章,堆起來簡直如果一座小山。有人甚至公然在奏章建議皇帝應當封泰山!
而除此之外,各地之守令進貢給皇帝的壽禮,無不是費盡心機,一份比一份奇巧,一份比一份貴重。其中最為吸人注目的,便是凌牙門都督蔡確與歸義城都督狄諮的賀禮:二人都是滿滿一船的奇珍異寶!其總價值達到數十萬貫!
這二位都督的禮物,讓整個大宋朝廷都為之震動。但是蔡確與狄諮卻都是迫於無奈——並非二人想要顯擺,而是蔡、狄二人素來不和,兼之曾布與薛奕也知道他們的底細,此番皇帝三十歲生日,加上國力日增,對西夏又連打兩場勝仗,全國官員都可著勁的拍馬屁,二人又哪敢落後?一個“不敬”的罪名,無論是狄諮還是蔡確,都擔當不起。
當然,在這股大拍馬屁的風潮中,也還是有一定數量的異類存在。
比如蘇軾給皇帝的生日禮物,便只有一抔泥土,一副字畫。
劉庠給皇帝的貢品,則是一副描寫陝西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畫卷。
而當朝宰相呂惠卿的貢品,只是一張新印的熙寧交鈔。
……
身子稍稍好轉的曹太后與高太后,在內侍的指引下,檢視著種種貢品禮物,二人臉上的表情都十分的豐富。她們身後,跟著皇帝趙頊與向皇后、朱妃、王妃,以及回到京師不久的柔嘉。柔嘉似乎長大不少,比起以前的調皮,竟顯得沉穩許多。這種變化,曹太后與高太后表面雖然不說什麼,但是卻都感覺到有點心疼,與柔嘉從小親密的皇帝,更是暗生悔意。三人都以為是那處分過於嚴厲了。因此,柔嘉回京後,雖然沒有了封號,兩宮太后與皇帝皇后,反而更加寵愛她起來。
“不料官家過個生辰,竟能發筆小財。”曹太后看著蔡確與狄諮那長長的禮單,忍不住開起皇帝的玩笑。
皇帝瞄了禮單一眼,笑道:“看來歸義城與凌牙門的差使,著實做得。”
曹太后笑了笑,在那些奇珍異寶面前,並沒有駐步,反而在蘇軾的禮物面前停了下來。
“這份壽禮,倒極別緻。”
趙頊笑道:“偏還有御史彈劾蘇軾沽名釣譽,是為大不敬。”
“做皇帝的,有民有土便夠了。”曹太后又指了指劉庠的壽禮,道:“若依哀家看來,便是這兩份壽禮最為珍貴。”
“朕亦以為然。”趙頊望著劉庠的那副畫卷,嘆道:“朕為萬民之父母,若不能致太平,是愧對天下。”
“官家確是個英明天子。”曹太后柔聲道:“天下太平,不是樹木裡生幾個字便可得的。”她的身體雖然略見好轉,但總之是一日不如一日,曹太后也是自知天年不久,對趙頊寄予的希望便更多。
“娘娘的教誨,孫兒定然牢記在心。”
曹太后忽想起一事,又問道:“聽說石越前日上表,要求官家下旨,讓那個說滿山石頭變瑪瑙的縣令,限期三個月,將滿山瑪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