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2/4 頁)
建圖書館,向所有讀書人開放。一向節儉的趙頊與司馬光,在這件事情上,倒是說不出來的大方。大宋已是如此,開京雖然是高麗的王京,書價如此高昂,唐康自然可以想見普通人與文化的無緣。正在暗暗感嘆之間,便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讀書人被書店夥計趕出來店中,抱頭而走。
秦觀出身貧寒,早歲向學,書大抵都是借來的,自是深知讀書人的艱苦,不免同情的嘆道:“歷來寒士未達之時,皆難免受小人欺辱。”
唐康卻是心中一動,問道:“少遊,若是以大宋的名義,在開京建一圖書館,供貧寒之士讀書上進之用,你說這些讀書人會不會對大宋因此平添好感?”
“那是自然。此輩素讀中華詩書,心中已有仰慕之意;高麗與大宋一樣行科舉,寒士求一進身之階,無不由此。其未達之時,最朝思暮想的,還是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建一圖書館,焉不能讓其心存好感甚至感激?亦顯我中華是禮義上邦,不與小國同。”
“嗯。”唐康微微頷首,笑道:“讓高麗建房出人,我大宋只管贈書,贈書兩萬卷,所費不足萬貫,而可收一國貧士之心,這筆買賣,自是做得。”
秦觀亦點頭稱是,不過心中始終有利義之辯,悶了一會,終於按捺不住,自嘲道:“不過這卻是市恩。”
唐康厚顏無恥的笑道:“正要市恩。我大宋的銅錢,終不能白白花在高麗。凡有付出,必欲思有所得。此必然之理也。”說罷,又打量兩邊,略帶奇怪的問道:“我曾聽聞開京是高麗人參之產地,怎的卻未曾見得有人參店?”
秦觀一聽,這才發現果真如此。兩邊街上,從書店到布店、陶器店等等,什麼都有,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宋朝產品,卻唯獨沒有人參店。他細細想了一回,愕然笑道:“人參當在藥店賣。”
唐康亦不禁失笑,道:“竟忘了此事。”連忙尋了一家藥店問去,不料藥店雖有人參,卻也是最次的貨物,唐康與秦觀細加詢問,這才知道為了滿足對宋朝商品的需求,高麗國產的人參,十之八九,都被運出禮成江,至海港賣給宋朝商人了。不僅如此,其國所產的紫水晶、軟玉、水銀、麝香、松子、石決明、防風、茯苓、魚乾、鼠毛筆等物,也被大量販賣至宋朝。饒是高麗國物產豐富,在貿易上亦受到了極大的壓力,結果是交易量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始終無法上升。因此之故,無論是蔡京之前與薛奕私下裡商量,還是請示石越所得,都一致同意貿易的未來在南洋。狄諮都督歸義城,便受石越親筆信,要鼓勵交趾國種植水稻、棉花、甘蔗三種作物,卻要嚴厲打擊其發展棉紡業與製糖業、陶瓷業,保證其富餘農產品用於與宋朝交易。但是這些細節,卻非唐康與秦觀所能知。
一路之上,唐康與秦觀不厭其煩的詢問各種產品的價格,便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除了書籍、鐘錶等物之外,在高麗最受歡迎的棉布特別是染色布,以及各種陶瓷,價格相比杭州而言,只是略高二成左右,卻鋪天蓋地的佔據了大部分的店坊。若說是因為商品過多而便宜,可是同樣是大受歡迎的茶葉與蔗糖,價格卻非常高昂。唐康身為唐家的子孫,又跟隨石越,常常參預機要,自然知道宋朝商人海外貿易之定價,大抵是由杭州市舶司與江南十八家大商號協商議定,高麗國棉布與陶瓷價格低廉,背後必有文章。他與秦觀討論半天,卻終是不得要領。
如此緩緩而行,走了一兩個時辰,方至開京城南門。二人知道身份特殊,不便過於靠近,便尋了一處酒家,找了個樓上靠窗的位置,一面吃喝,一面觀察。看了約一柱香的時間,秦觀便皺眉說道:“康時,開京畢竟是高麗王京,戒備森嚴。”
唐康又看了一眼城門口裝備精良的高麗兵士,繃著臉,點頭說道:“真要大戰,以我等之能,至少要五萬軍隊方能克此名城。此非交趾可比。”
“如今之計,只得用智。憑三寸之舌遊說王徽。”秦觀腦海中立時遊想起蘇秦、張儀的風采,不由雙目生輝。
唐康搖了搖頭,道:“不能將希望全寄於此。若能用強,則一語不合,便可率軍突襲,挾大國之威而立新君。既是不能用強,便要多辛苦少遊了。”
“辛苦我?”秦觀愕然道。
“正是。自明日起,我等便要分別設宴高麗國中所有名臣,如此就要靠少遊展示才華,博得親宋大臣的好感與尊敬。一旦少遊的才華能震服高麗,我等便大造輿論,遍會高麗國士子,由元長與長遊講五經一日,再宣佈將向高麗國王請求替高麗士子建圖書館、資助其佼佼者至白水潭學院等各大書院讀書,趁機再許諾一些大臣將其愛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