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3/4 頁)
後又有許多地方還盼著呂惠卿能夠配合,此時石越自然不便拂他面子。因笑道:“如此敢不從命?”
呂惠卿哈哈大笑,招呼了從人,竟是與石越並綹而行。二人一路談笑,說了許多閒話,呂惠卿忽然注視石越,似笑非笑的說道:“熙寧八年一年之內,黃河以北出售礦山、拯災;揚杭之間發展商業與恢復農業生產;裁併州縣、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推行官制改革;建忠烈祠、先賢祠;兵器民營化,全面解除持兵禁令……子明幾乎是於無聲無跡之中,做了大宋百年來眾多賢士所不敢想的事情。細細想來,實在讓人不得不佩服。”
石越聽呂惠卿如數家珍的說出自己的種種政績,心中亦不由有點得意。特別是河北諸路拯災,雖然出售礦山使得黃河以北許多商人地主幾乎一夜暴富,趁機兼併的事情也並非沒有,但是畢竟救災的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而揚杭商業圈的發展卻使得眾多中小商家更加活躍,在海外貿易的刺激下,杭州等地胡人聚居的蕃坊不斷擴大,伴隨而來的,則是商業規模的擴大,前不久《海事商報》上就報道了一個故事,一個來自大食的商人,一次性向杭州市舶司出售大象牙四百株,大犀角五十株,此外還有珍寶無數,竟然使杭州市舶司無力購買!不得己之下,需要請到民間商號幫忙消化。那個大食商人回程時,買了二十艘福船,裝滿貨物而歸。而市舶司在此一次交易中收取的稅金,《海事商報》推測可能高達二十萬貫。這樣的大手筆,讓一向號稱富甲天下的汴京商人,也要望塵莫及。海外貿易所帶來的利潤與關稅,在熙寧九年極有可能達到五百萬貫,除去發展擴建海船水軍、興建港口,建築歸義城與凌牙門城等等資金,應當還能夠向朝廷交納二百萬貫至二百五十萬貫左右的稅收。換句話說,大宋經營海外勢力,沒有用過朝廷一文錢。如果環南海貿易圈能夠在熙寧九年之內建立成熟,那麼很多事情就是不可估量了……
想到這些,石越精神一振,抱拳笑道:“這全是皇上英明。”
呂惠卿哈哈笑道:“賢主良輔,相得益彰。”
“若論良輔,相公才是良輔之材。”石越虛偽的客套道。
“豈敢。”呂惠卿微微一笑,神色間卻沒有半點“豈敢”的意思。又隨口說道:“十五日單將軍廟公開競標,兵器生產民營化至關重要的一步,皇上已讓子明前往主持,想來子明應當早有章程。”
“在下自當盡力。”
“我以為,這軍器一物,與子明在杭州競標之物不同,不可純粹以價低者得。”呂惠卿淡淡笑道,如敘家常。
石越臉上肌肉微微跳了一下,旋即笑道:“哦,還請相公賜教。”
“軍器關係甚大,若以價低者得,難得有商人不喪心病狂,為得利潤,不擇手段。因此凡競標,須得考慮競標者實際之生產實力,家世,甚至品德,再綜合其投標之價格,決定是否中標。”
石越不知道呂惠卿打的什麼主意,心中暗暗狐疑,口裡卻笑道:“相公所言有理,不過若是如此,則不若讓眾人去寫標書。只不過眼下信譽未立,用標書的方式,可能會影響朝廷在商賈之中的信譽。”
“何謂標書?”呂惠卿笑問道。
“便是各家將投標之內容、價格,自家之實力,中標後要如何生產之類,先用文書寫好,交給朝廷。朝廷再從中選出一部分較滿意的,由其再次競爭。如此方式,則不純粹是價低者得,但是卻難免其中有情弊,有礙公正。”石越一面解說,一面悄悄觀察呂惠卿的神色,不料呂惠卿始終神色如常,讓人難知他心中所想。
“我卻以為這是良方。投標價格過低,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下當斟酌。”
二人如此邊走邊談,穿街過巷,終於到了呂府。宰相府的規模氣度,遠勝參政府,比起石府來,呂惠卿的府第豈碼要大出四至五倍。二人在府前下了馬,呂惠卿挽著石越的手臂,無比親熱的將石越迎了進去,且不在客廳設宴,而是直赴花園的一座水榭之中。呂惠卿與石越分了賓主坐下,侍劍便站立在石越身旁侍候,呂惠卿身邊卻是侍立著兩個美貌的婢女。
奉茶之後,呂惠卿朗聲笑道:“子明是稀客,難得來一次。今日卻是湊巧,要向子明介紹另幾個稀客。”說罷,輕輕擊掌三聲,便見三個人走了進來,向呂惠卿與石越長揖為禮。石越注目看時,卻見三人之中,有一人卻是熟悉的——原來竟是歸來州個恕之子乞弟。
乞弟見石越認出他來,忙一瘸一拐地上前又深揖一禮,操著極其蹩腳的官話說道:“日前多有得罪,還望參政恕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