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3/4 頁)
預,萬物之間就會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果妄加干預,破壞了其中一環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加干預。同樣,聖人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加干擾,看似不負責任,其實正是最好的負責。
正如秦浩所說,萬物皆有其道,只是道不同而已。
凡自以為是的干擾社會,不管他是出於怎樣的慈悲之心,最終的結果都是好心做壞事,因為無論多好的道德倫理思想都不可能面面具到,當你照顧一部分人時,必定傷害了另一部分人,如果這種思想只是存在於民間則無關緊要,而一旦由統治者將其上升到國教的地步並對人民的行為進行規範,進而打壓別的思想時,其破壞性就出現了。
人族歷史就是這樣過來的。比如儒家推行仁政,它有一套自己的完善理論,做人準則,看起來冠冕堂皇,但二千餘年來多少人遭其毒害?在強權壓迫下製造了多少不公?比如儒家提倡忠君,那麼李世民,朱元璋這類大逆不道的人豈不是早就該死了?
但即使這樣也並不是說儒家一無是處,儒家的精華在於禮儀忠孝,禮貌,儀表,忠誠,孝道,這都是可取的,為何孔聖人在晚年卻不在干預七國紛爭?而只是留在魯國編書授徒?就是因為他知道,有些事情你越去幹預,就越演越烈,得到的卻是相反的效果,所以他只留下傳世的篇章,讓人自己去領悟。
“聖人當為人族師,道德倫理止於心!”鄭元卿繼續下筆,意思是說,人們不應該盲目的去崇拜聖人,因為聖人也是人,只應該將他們當做老師一樣,去保持應有尊敬,因為聖人教化天下,讓世人懂得禮義廉恥,而並非卻盲目的崇拜他們。
因為那毫無意義,只會盲目的崇拜,卻忘記了他們的道,那就違背了自己的本心。
要知道聖人也有錯誤的時候,比如說孔聖就有一句經典的話,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自己糾察自己的錯誤,若只是盲目的去崇拜聖人,與奴隸無異,人生還未開始,卻已經走了歪路。
“人無恥,而非人!”鄭元卿可謂是將古中國諸子百家的精華,都發揮到了極點,而那些愚忠的糟糠之說。秦浩直接給他剔除了,所以說鄭元卿學的都是最精華的東西,若是不能成就聖人之道,那他就不是什麼天才,而是蠢材了。
當秦浩觀摩到鄭元卿的一字一句時,也不由讚歎,此子果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句句都是道理,卻又讓人深深的去反思。
就比如說這人無恥,而非人,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為何?就是因為人知道禮義廉恥,連恥都不知道了,那這種人,也就無可救藥了。
“知恥而後勇,知恥而上進,聖人道”鄭元卿一字一句,可謂是連貫暢通,越寫腦海中的文思恍如泉水一般湧出,身上那股浩然之氣更加渾厚起來,但他每一句卻闡述了萬千的道理。
可是卻有簡單而明瞭,本身就是一中的道理,大道至簡,人生中最簡單的道理,往往很多人,卻要花很多時間,走很多我歪路,才能真正明瞭,當走對的時候,才發現當初的自己,是如此的固執,而答案實際上就一直在我們身邊,甚至我們日日都耳目能聞。
“不錯,看來日後該他順其自然的發展了。”看到這裡,秦浩大概明白這顆種子已經發芽了。
而且日後會顛覆這個世界的文壇,將那些所謂愚忠愚孝的聖人,全都打下聖壇,真正聖人是任天下發展,而不橫加干預,只留下篇章,讓世人在人生旅途中去領悟。
但秦浩也知道,也許鄭元卿這位聖人,將要舉世為敵,因為他違背了這個世間的標準,打破了人們心中常有的那種慣性思維,自然會遭到天下人共討。
這還真應了那句話,有其師,必有其徒。
“聖人之道,不過是包容天下,讓萬物共融,這個狀元我拿定了!半聖?我讓你變成半廢,看你拿什麼文章與我相比!”另外一間考場,蘇幕遮對這題目有些不屑。
“渡化眾生,讓眾生脫離苦難,這不就是聖人之道麼?顯然不謀而合嘛。”另一處,那位小菩薩惜墨韻也笑了,顯然覺得這題目太過簡單。
“聖人之道?小術爾,得天道之大術,豈不快哉?”天權大教的天才逆天行也道。
“聖人道,千絲萬條,其實我等所能揣測?這題目果真是刁難啊!”不知為何,那儒門三君子明明給趕出去了,可是又進來了,顯然是從其他門進入的,不過他們三人都與其他人一樣,遇到了問題,面對聖人之尊,大多數人都不敢下筆,因為怕褻瀆了聖人“嗯,百萬舉子,盡無一人能明真正聖人之道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