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4/4 頁)
不僅是因為林子軒在英國的演講,和最新一任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的會面,還有蕭伯納事後對林子軒的高度評價。
這個評價或許有著政治上的考量,但中國媒體認為這是林子軒獲得了西方文學界的認可。
諾貝爾文學獎的名頭很能唬人,特別是來自對中國友好的英國戲劇家蕭伯納。
此外,林子軒的小說《蠅王》獲得了美國和英國文學評論家的一致好評,被認為是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傑出作品。
有了前期的鋪墊,小說在美國頗為暢銷。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已經銷售了三萬冊。
這些訊息透過電報傳到國內,讓國內媒體一片歡騰。
種種光環疊加起來。讓林子軒的聲望刷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中國媒體已經在討論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可能性了,紛紛猜測林子軒什麼時候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樂觀的人認為以林子軒這種創作速度十年之內就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悲觀的人覺得林子軒還是太年輕。蕭伯納快到七十歲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還有不少西方大作家一生都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
這個恐怕要靠運氣,林子軒能在五十歲之前獲獎就算是運氣爆棚了。
還有不少技術型分析,從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年紀和作品分析評委的喜好,從國際形勢來判斷中國作家得獎的機率。
當然,也有人潑冷水,認為目前討論這些為時過早,畢竟林子軒連提名都沒有。
國內媒體之所以這麼狂熱,說到底還是民族自尊心在起作用。
在亞洲。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中國人不大看得起印度,可印度的泰戈爾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能說明印度文化比中國強麼?
如果讓日本作家比中國作家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中國人就會更加失落了。
這次媒體藉著林子軒的事情狂歡和發洩一下,能夠想想也是好的。
自從清政府衰敗以來,中國人經歷了百年屈辱,從以前的天朝上國變成了倍受欺壓的弱國,在心理上從自豪變成自卑。需要一些東西來提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