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趁著新詩的討論剛剛結束,此時出詩集正是時候。
連郭沫偌都出了本《女神》,新詩的奠基人豈能沒有詩集,有了詩集才好意思說自己是詩人,否則總有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
不得不說,平禁亞在揣摩上意方面很有一套。
林子軒對此頗為滿意,他把自己的詩作整理一番,選出30首新詩,並寫信請胡拾和周作仁作序文。
這是為了回報兩人在和郭沫偌的論戰中對自己的支援,如此也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
想要在文壇上混下去,朋友自然是越多越好,胡拾和周作仁無疑都是這個時代文壇的領軍人物。
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間
林子軒之所以沒有請魯訊寫序文,是因為他摸不準魯訊的脾氣。
胡拾和周作仁都是很好說話的人,寫出的序文一定會誇讚林子軒的詩文。
按照後世林子軒對魯訊的瞭解,那是一個逮誰罵誰的主,林子軒詩文中大多是愛情詩,恐怕不合魯訊的口味。
萬一魯訊寫了一篇批評他詩作的序文,他是用還是不用呢?
用了序文他心裡不舒服,不用序文魯訊心裡不舒服,為了大家都舒服,林子軒就沒有請魯訊寫序文。
反正周氏兄弟中有一個寫序文就夠了。
林子軒的詩集叫做《一代人》,低調而大氣,在收到胡拾和周作仁的序文後就可以印刷發行了。
與此同時,在美國,也有一件和出版有關的事情。
紐約大學,季鴻明正陷入掙扎之中。
此人正是當初幫助林子軒翻譯《老人與海》和《小王子》的留學生,他來到紐約留學有三年了,學習西方文學。
他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出過進士,不過在清政府倒臺後,家中逐漸衰落。
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紐約大學的留學生,然而家中對他的支援有限,所以生活上不怎麼富足,或者說較為落魄。
他有著自己的驕傲,看不起像林子軒一樣出身富商家庭的子弟。
可現實是殘酷的,在外國生活需要金錢。
季鴻明依靠寫一些文學評論賺錢,不過他的性子裡還有著傲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較為堅持,不大看得起西方文學。
這就很矛盾了,他學習西方文學,卻又看不起西方文學。
這其實代表著民國時期一批文人的真實想法。
他們想接受西方文化,又覺得這些國家才建立多少年,能有什麼文學,還不如中國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積澱。
這類人如果認真下來,放下成見,可以研究比較文學,或許會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
不過季鴻明顯然不願意如此,所以他在文學評論這個行業沒有混出頭,甚至可以說混的很潦倒。
然而正是因為他在這一行混過,才偶然發現了最近文學評論的一個新動向。
很多美國的文學評論家都在關注一本叫做《老人與海》的小說,紛紛對這本小說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甚至認為這是一本難得的傑作。
是巧合麼?
季鴻明翻閱了紐約大學圖書館裡的文學類期刊雜誌,最終確信,被美國人讚譽的那本《老人與海》正是一年前他翻譯出來的那本小說。
經過一年的發酵後,世界級的名著終於露出了它應有的鋒芒。
季鴻明非常不解,那本言語直白,內容簡單的小說怎麼就一下子出名了。
他看了美國人的評論才知道,美國人崇尚那種堅持不懈,永不屈服的精神。
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
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
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
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在美國人看來,這是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