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對華南虎的生存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
華南虎的命運:終結與傳說(2)
調查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
在1983年第4期的《野生動物》雜誌上,兩位學者釋出了他們的調查報告:根據粗略估計(包括群眾舉報數字),華南虎越來越少,總數只剩下了約三四十隻。同時,由於工農業活動對華南虎棲息地的破壞,華南虎的分佈範圍已從約320萬平方公里急劇縮減到了約20萬平方公里。
尤其讓兩位學者痛心的是,現實已是如此嚴峻,華南虎還在被不斷捕殺。
他們以極其沉痛的筆調寫下:“這些野虎零散分佈在人類活動頻繁、干擾威脅厲害的區域,即使最多虎的省份,估計總數亦不超過10頭,且常被獵人跟蹤追擊,隨時可能遭到獵人佈下的陷阱、毒箭、弩弓、地槍等的暗算。”
他們懷疑那些保護政策是否真地得到了實施:“我們所到之處,未聞任何護虎措施,華南虎瀕危,危如累卵!”
事實也正如他們所見到的那樣,就在華南虎被列為國家第三類保護動物的前一年,也就是1972年,全國各地的“打虎英雄”們還在北京召開“全國狩獵會議”,福建刀霞打獵隊、江西彭澤東昇大隊的獵虎經驗還在會上被進行“總結”,他們被稱為“打虎能手”,他們的事蹟被廣為宣傳。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兩位專家的聲音顯得極為微弱。他們寫下了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幾條對保護華南虎至關重要的舉措:制訂保護華南虎的有關法令,由華南虎主要產區的省政府通報諸知,貫徹執行;建立華南虎自然保護區和禁獵區;在動物園建立華南虎的繁殖種群。
兩位專家還建議林業部儘快組織華南虎資源調查,以便統籌全國的老虎保護事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建議,沒有全國性的專業調查,就無法知曉華南虎的具體分佈情況,無法建立起“對症下藥”的保護區和保護措施。
沒有多少人關注到他們的建議,只有少數同行和他們異口同聲。1979年,我國老一代動物保護學家譚邦傑先生在出版他的《虎》一書時寫到,雖然保護華南虎的政策出臺了,但是執行上存在著不少問題,“且不說華南虎分佈地點零散,與居民點接觸較多,利害矛盾更大一些。就是東北虎,也未必控制得那麼有效。70年代中期違反規定,私自盜獵事件仍有所聞,而林業部門與收購部門之間的矛盾也未徹底解決。”
末了,譚邦傑對這種“保護做法”直截了當地表明瞭他的看法:“總之,真正有效的保護,必須是積極保護,而不是消極保護。”
接下來又是幾年過去了,日夜為華南虎擔憂的學者們還是沒有看到他們期盼中的保護局面,為了喚起世人對華南虎這個珍貴的虎亞種的關心,1984年1月,譚邦傑在《大自然》雜誌再次發文《存亡已到最後關頭的華南虎》。
在這篇文章裡,譚邦傑以質問的語氣寫下:“(華南虎瀕臨滅絕)已受到國內動物學界和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嚴重關切,難道眼睜睜地任憑這種珍貴動物就此走向滅亡而無動於衷或束手無策?不,只要及時伸出挽救之手,則起死回生猶為未晚;否則將無可挽回,後悔莫及。”
接下來,譚邦傑歷數了20世紀以來巴厘虎、裡海虎和爪哇虎等3個虎亞種的滅絕事實,華南虎所面臨的殘酷現實讓他發出疑問:“下一個該論到誰呢?難道華南虎命中註定要來‘接班’麼?”
■ 渺茫的希望
早在1966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在出版瀕危物種紅皮書時,就把華南虎列為了E級(瀕危級)物種。
華南虎的命運:終結與傳說(3)
二十年後,IUCN開始對華南虎的種群恢復放棄希望。1986年4月,IUCN和一些機構在美國舉辦了“世界老虎保護戰略”國際研討會,在這個會議上,IUCN貓科專家組成員釋出了《保護貓科動物宣言(草案)》,認為:“中國是唯一擁有四個虎亞種的國家,但到本世紀末時,野外恐將不復有虎的存在。”
在譚邦傑等人的努力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決定將華南虎列為“最優先需要緊急援助”的物件,
然而,就在譚邦傑為保護華南虎從國際組織那裡爭取護虎基金時,國內報刊上報道出來的華南虎訊息都一直讓他寢食難安。
僅僅在湖南,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連連出現了多條捕殺華南虎的報道。
先是在1984年5月15日,湖南安化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