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3月1日,也就是老虎的皮毛最長、最漂亮的時候。俄國獵人打到虎之後,會立即將之凍起來運到最近的城市處理,並馬上進入流通市場。在運輸的過程中,俄國人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保護虎鬚、虎骨、虎尾免受外力損傷:虎骨通常會被當地藥材店搶購,而虎皮進入到寧古塔、吉林、齊齊哈爾等地的皮貨市場,其中大量會流入到北京及天津等大城市。當時,一張虎皮的價值,通常在200…300元(華俄銀行發行的紙幣)之間,而黑虎皮更要貴一些。成年雄虎要比母虎及幼虎價值更高:雄虎的鬍子、心、血、骨頭、眼睛,甚至是虎鞭都可以單獨出售。雄虎的虎鬚分為五排,每排10根;中間的一排的鬍鬚最粗,其中從頭數第七根最長最粗,其價值最高,有時甚至高達10元(華俄銀行紙幣),通常其會被做成環形的護身符套在有錢人的脖子上或是掛在男士的衣襟上。所有這一切,都成為俄國獵人長期追殺東北虎的理由和根據。
死虎價值尚如此之高,活虎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在二十世紀初,時人已經認識到,東北虎和印度虎有著絕對的區別。世界各國動物園及生物學家都非常希望得到一隻活東北虎,因此,活虎的價格一直飛漲。到1915年時,一隻成年雄性東北在德國漢堡售價可高達1000英鎊,母虎500英鎊,一歲的幼虎100英鎊。高昂的價格,自然會引起冒險家的興趣。
■ 打虎世家
儘管俄國護路軍獵虎的聲勢很大,但由於軍人畢竟有護路之責,而且,其狩獵範圍也基本上是在鐵道線附件的區域——算是人煙較為稠密的地區。因此,據巴依科夫記載,俄國軍官每年的收穫也僅是2-3頭老虎。真正對東北虎形成致命威脅的則是隨鐵路而來的俄羅斯專業獵人——他們通常是俄國到西伯利亞地區淘金的探險者。據巴依科夫透露,俄羅斯獵人每年通常都會在中國獵殺50…60頭老虎,其中吉林省寧安縣及琿春縣等地,是俄羅斯獵人收穫最多的地方。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在俄遠東地區甚為有名的楊科夫斯基一家。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楊科夫斯基,出生於一個波蘭貴族家庭。1863年,由於參加旨在結束俄羅斯在波蘭的統治的“一月起義”,他被流放西伯利亞8年,1868年,改判為“在東西伯利亞自由居住”。1879年,楊科夫斯科一家遷至濱海邊疆區的西傑米村,走上了實業家的道路。中東鐵路開通之際,當時的米哈伊爾·楊科夫斯基已經依靠經營農場及養馬,成為了遠東地區的首批富豪。
中國人及朝鮮人,都對老虎懷有敬畏之心,通常敬而遠之。然而,為了體現自己的民族優越性,更為了透過獵虎獲取更高的報酬,獵虎成為了俄羅斯冒險家們的最愛。而嗜好打獵的楊科夫斯基,自然而然地成了獵虎隊中的一員——他甚至將自己的孩子們引上了打虎之路。1922年,俄國國內政局變化,楊科夫斯基一家移民朝鮮。利用在俄國積攢下來的財富,楊科夫斯基一家很快在朝鮮再次購地,甚至開展了旅遊業。但楊科夫斯基一家的最愛仍然是打獵,而且獵虎也仍然是他們的最愛。由於獵技高超,楊科夫斯基一家被朝鮮人稱之為“四眼”。1944年,他的兒子尤里·楊科夫斯基寫了一部名為《打虎半世紀》的*,獻給自己的父親。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東鐵路:東北虎的死亡軌跡(3)
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及朝鮮之後,楊科夫斯基一家被送進集中營。1946年,尤里·楊科夫斯基的兩個兒子瓦列裡兄弟,因“向國際資本主義提供幫助罪”被捕,第二年,尤里·楊科夫斯基也因同樣原因被捕,被囚禁了八年之後,於1956年去世,享年77歲。瓦列裡·楊科夫斯基34歲時,曾任在中朝邊境作戰的蘇聯紅軍第25軍的翻譯,但後來和父親一同被捕,直到其父親死後第二年,才被恢復公民權力。從寫自己的家族史開始,他逐漸走上了作家之路,並讓楊科夫斯基這個大家族廣為人知,其作品中最為著名的是關於獵虎的中篇小說《四眼》。楊科夫斯基一家獵虎的故事廣為流傳之後,一位英國作家還曾以《虎爪》為名,寫過一本關於楊科夫斯基一家的書。
不管是巴依科夫的“科考記錄”,還是楊科夫斯基一家的“獵虎文學”,其實都是東北虎的血淚史。巴依科夫向不諱言,在中國東北及俄羅斯的烏蘇里斯克邊疆區,帶武器獵虎的只有俄羅斯軍官及以實業家為主的俄羅獵人。
俄羅斯人喜歡虎皮,十九世紀末,一張老虎皮在聖彼得堡的價格就可高達1500盧布。因此,除了利用火器獵虎之外,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邊疆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