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要求大相徑庭。
怎麼解釋義大利女性在*中展示的不同著裝風格呢?有的風尚專家認為這表現了一種反叛個性,是一種對大眾選擇(毫無疑問,制服風格是當時最“保險”的流行)的反動。不過,更多學者則認為,這是一場法西斯策劃的風尚改造工程。服裝史學家Patrizia Ribuoli在其著作《法西斯政權下的國家制服》中這樣評價:“我們要特別注意,當時的政權允許女性穿著地方服飾,這正是法西斯主義精神的產物:捍衛傳統,國家才有榮譽感。”
193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一個旨在監督國內時裝生產和創新(尤其是每年兩次在都靈舉辦的時裝釋出)的政府機構:EAMPNM(Ente Autonomo Per La Mostra Permanente Nazionale Della Moda)。兩年後,機構更名為ENM(Ente Nazionale Della Moda),負責組織和推進全義大利的時尚工業生產,並督導女性穿衣風格。
事實上,ENM的一個重要工作原則,就是去說服女性顧客和製造商從義大利文化傳統中尋找靈感。於是,各個地方的傳統服飾,被當作“真正的義大利文化”而大力推廣。政府開始創辦機構,推動各地區與時裝相關手工業的發展,如珊瑚加工、刺繡、蕾絲、草編等等。地方傳統服飾再也不僅僅是一種服裝飾品,而成為了愛國主義、國家自豪感的代名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法西斯時代的制服誘惑:被規訓與被利用的美(4)
從當時媒體長篇累牘宣傳的論調中,我們不難看出,墨索里尼政權希望透過強調民族傳統,培養國家自豪感進而與“危險的”國際社會相抗衡。例如當時有文章寫道:“鄉村服飾是義大利最主要的風格,而它曾經被都會風格驅逐。……只有穿上這些衣服,才能找回對國家的神聖記憶和精緻而詩意的生活。”
研究這段時間義大利風尚的Eugenia Paulicelli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依靠著雜誌上那些充滿魅力的模特(其中甚至有王室成員),義大利法西斯政權警告那些去巴黎(當時歐洲的時尚中心)購物的富裕女性:你們是有罪的。”
與納粹德國相似,當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也捧出了一位“女性形象”代言人——瑪麗·喬西(Marie José),當時義大利王子翁貝託(Umberto)的妻子。她身穿典雅的義大利式傳統長裙的照片,經常在時尚雜誌的內頁中,引得義大利女士們趨之若鶩。在塑造國家形象和後來的二戰中,她的表現都能用“長袖善舞”形容。不過,華麗優雅的時裝沒能給她帶來一份滿意的婚姻。瑪麗·喬西與翁貝託王子相處得並不融洽,隨著戰後義大利王室的衰落,兩人也早早地勞燕分飛。
依靠推廣傳統服裝等手段建立起來的國家自豪感,的確讓墨索里尼政權嚐到了一些甜頭。侵略衣索比亞的時候,不少義大利女性毅然捐出自己的首飾,以資軍費。但這並沒有把義大利推上強國之路。
1945年,憤怒的義大利人將墨索里尼的屍體懸掛在米蘭羅雷託廣場上。墨索里尼妄圖透過古典義大利服裝建立起來的民族自豪感,最後變成了他的墳墓。
戰爭開啟的社會風尚的影響大大超出二戰的界限,一直瀰漫至今。二戰之前,制服風格、軍裝元素絕少出現在女裝潮流之中,而自1945年以降,軍服風潮被設計師大書特書,尤其是冷戰陰霾愈來愈濃的六七十年代,或者“”事件之後這樣敏感的時間窗裡,女裝中的制服元素更是頻頻出鏡。墨索里尼欣賞的典雅、高貴的傳統氣息,為戰後“意式風格”的勃興打下了基礎,手工業保護政策也確保義大利時裝產業能迅速復興,並捧出瓦倫蒂諾、費雷、阿瑪尼等一系列時尚大師,重新佔據歐洲時尚中心地位。
雖然無論軍裝元素還是傳統民族風格,都成為二戰之後不可或缺的時尚元素,但我們絕無理由把功勞記在極權主義賬上。只有植根於自由意志,時尚才有其存在的價值。依靠權力、暴行、誘騙、洗腦,肆意強加於全體國民身上的“美”,那是遠比醜陋更醜陋百倍的東西。■
>> 納粹透過強大的宣傳機器,向公眾灌輸符合“法西斯精神”的完美女性形象。圖/華蓋
>> 義大利的女孩在進行形體訓練。納粹鼓吹用科學測量的方法,從眉毛形狀到身高體重,為女性提供一組“標準模樣”。圖/華蓋
>> 01。 二戰德國空軍軍裝。
>> 02。 陸軍下士,肩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