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傳統文化的正宗和精髓之一,毛澤東玩的就是這兩樣,而且都玩到了極致。當然,就大文化而言,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有多方面的承傳,這個我們在後面還將逐步談到,此處從略。
現在,我們可以在“兩個代表”的問題上下結論了:第一,由於毛澤東代表中國農民,從而擁有了廣度,贏得了歷史;第二,由於毛澤東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擁有了深度,他將贏得未來。李敖曾在多種場合引用了現代著名學者蔣廷黻的一個問題:漢武帝和司馬遷誰對中國歷史貢獻更大?影響更遠?李、蔣都選擇了司馬遷。這就是我所謂的立言的威力,於此,我甚至還想到,再過500年,長征會不會因為是毛澤東《七律、長征》的一個註腳而方為後人所知呢?
三、三個特點
現在我們來簡要談談毛澤東詩詞藝術風格的三個特點。
第一,豪放大氣。也可以說,充滿了革命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但也還可以有個解釋,叫做“霸蠻”,霸王的霸,蠻橫的蠻。這是湖南人的方言,毛就是特別“霸蠻”。我們可以做點量化分析,比如毛澤東詩詞中好用大的字眼,名詞如天啊山啊海啊,量詞如億啊萬啊千啊之類的,平均每一首裡不止一個“萬”字。“看萬山紅遍”、“萬里雪飄”、“一萬年太久”、“萬類霜天競自由”、“糞土當年萬戶侯”、“寥廓江天萬里霜”、“敵軍圍困萬千重”、“飛起玉龍三百萬”、“萬水千山只等閒”、“萬戶蕭疏鬼唱歌”、“百萬雄師過大江”……比較集中的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看看這氣勢,用了3個“天”、3個“萬”、2個“千”,還不包括“沖霄漢”、“紅旗亂”、“風煙滾滾”這樣的大詞,真是聲色雄壯,文氣浩蕩,一瀉千里、勢若長江大河!
現在盛傳的毛澤東16歲時寫的《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這哪裡是青蛙,簡直就是一隻老虎嘛。
到了32歲,寫了《沁園春·長沙》,“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雖是一介布衣,但有問鼎天下之氣勢。
而且,他的這種胸襟和氣魄是在鬥爭中不斷發展和擴大的,比如說《元旦·如夢令》:“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只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這是1929年冬,“古田會議”剛剛結束,國民黨便集中閩、粵、贛三省16個團的兵力來圍剿紅四軍,為安全計,朱、毛分兵轉移,毛所率部隊多不過數千,而且彈盡糧絕,他們衣衫襤褸,生死未卜,但毛這時把生死置之度外,完全變成一個詩人了,以審美的眼光去看半山腰裡的紅軍隊伍逶迤而來,只覺紅旗招展,風光如畫。這哪裡是出生入死,殺開血路,完全是官方旅遊嘛。這是何等氣魄,何等境界!
還有一首《菩薩蠻·大柏地》,“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就我的目力所及,自古至今,寫彩虹的詩,就沒有能超過毛澤東這兩句的,接下來的兩句,也寫得非常生動和形象,“雨後復斜陽”,傍晚的時候,雨住天晴了,或者說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大塊大塊的雲彩迎頭飛過,當彩雲遮日的時候,山就顯得更加翠綠,更加青蒼,正是“關山陣陣蒼”啊。有過農村或山地生活的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場景很親切,很生動。尤為精彩的是後面,“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大家請注意,當年那密集的子彈打的就是你毛澤東,沒被打死已是萬幸,但是毛居然還能帶著欣賞的心情來讚歎這彈洞班駁的牆壁點綴了山村的美麗,“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這和“戰地黃花分外香”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不是常人的心境。
再舉一首《清平樂·會昌》,1934年秋,毛澤東久已被剝奪了一切實職,可以說是政治生涯的低谷,甚至還有生命之虞,——差一點被當時的決策者扔在蘇區餵狗,一般人都會心情沉鬱,滿腹牢騷,然而毛澤東卻豪邁地唱道:“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格調明朗,情緒陽光,毫無壓抑感傷之狀。這是毛樂觀自信性格的自然流露。但是另有一點也值得注意和重視,那就是毛一方面重視文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