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由自己的子子孫孫繼承,如有異議者,格殺無論。
群臣面面相覷,沒一人敢站出來反對,都表示贊同。
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禪讓制度,夏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二,平定天下
夏啟破壞了禪讓制,在鈞臺宴會上沒人反對,並不表示那些部落首領真的認同了,在夏啟的地盤上,不同意也得同意。回到自己的部落就不同了,有好幾個部落首領都公開表示反對,要求夏啟恢復禪讓制度。
這幾個反對派結成聯盟,推舉有扈氏為聯盟首領,公開與夏啟對抗。
有扈氏前面提過,是個好戰而不服輸的傢伙,被大禹征服後,心裡很不痛快,這個人自由慣了,不願意受到別人的管制,剛好藉助這個機會,來脫離夏朝的管轄。
所以在所有反對聲中,他的呼聲最高,被選為聯盟首領。
有扈氏公開和自己對抗,夏啟很是生氣,他知道,除了武力征服,殺了有扈氏之外,他別無選擇。於是,他積極備戰。
為了鼓舞將士們的作戰意志,他常常巡視軍營,監督他們進行作戰訓練。他立定了軍規,無論是誰,只要立下戰功,都大大有賞,誰要是貪生怕死,斬立決。
在出徵的前一天,他在軍隊面前作了總動員演說,他說:“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扈氏對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來消滅他!因此你們要服從我的命令,奮力出擊,不可懈怠!”
這番話,跟他的老子大禹消滅三苗族時所說的話大致相同。足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是很敬畏上天神靈的。
這次作戰,夏啟親自出馬,再次立彭伯壽為大將軍,他要一戰而立天下。
兩軍在甘地(今陝西西安)進行決戰,戰爭一開始,夏軍處於下風,因為對地形的不熟悉,被打得節節敗退。
這時候,勇敢的彭伯壽顯出他的過人之處,那就是置生死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連斬了幾個撤退的小兵後,自己一個人揮舞著長劍,衝入敵群,左右開殺。
軍士們被他這種精神感染了,將軍都不怕死,我們怕什麼,都奮不顧身的殺入敵群,終於扭轉敗局,轉敗為勝。有扈氏帶領的叛軍全線敗退,撤出甘地。
彭伯壽帶領軍隊乘勝追擊,一路追殺,把叛軍全部消滅。
有扈氏也無法倖免於難,逃回了家裡,也給彭伯壽揪了出來,當著夏啟的面,當場砍死。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和他的幾個合作伙伴全家都被抄斬,部落滅亡,族人大部分都被抓去做奴隸。
有扈氏之死,朝內外都十分震驚,這讓所有人明白一個道理:得罪夏啟,就等於吞下一顆毒藥,隨時都會喪命。
因此,夏啟的家天下制度就再也沒有人敢出來反對了,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直到中華民國的誕生才宣告結束。
三,手下留情
夏啟平定了天下,鞏固了王權,做穩了第一把交椅,便把精力放在了處理伯益的那兩萬俘虜和他的兩個寶貝兒子的事情上。
是殺還是放,夏啟一時拿不定注意。
底下的文武百官也是議論紛紛,大多數人都主張放了他們,他們的理由是伯益在世時,功高蓋世,現在他死了,不應該殺死他的後代,應該給他們留一條生路,讓天下人都知道,夏啟是一位寬宏大量的好帝王。
彭伯壽等人卻堅決要求夏啟殺了這些俘虜,一個也不能留,不但如此,還要求帶兵消滅他們的部族。
彭伯壽對夏啟說,東夷族能夠在這麼短時間內湊集四千人馬來反抗朝廷,其軍事能力和團結凝集力非常可怕,假若不斬草除根,必有後患。
但夏啟考慮來考慮去,最後沒有采取彭伯壽的意見,而是聽從大多數人的意見,把這些俘虜都放了。
其實夏啟願意放人,也是出於政治考慮,他從奪位,然後殺伯益,然後改變傳統禪讓制,都是一些不得人心的做法,放了他們,能夠顯示自己的寬厚仁慈,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放,就等於放虎歸山,他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可遭了殃,被後來的東夷族首領后羿奪去了政權,史稱“太康失國”。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彭伯壽是很有政治遠見的。
四,夏啟的晚年生活
夏啟用武力征服天下,鞏固了王權,剷除了異己,終可安枕無憂了。
沒有了壓力,是該好好放鬆放鬆了,就象現在的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