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服眾。
厲害的大禹,在這時候,又耍上了手段。
他帶著自己的兒子,到各個首領家中串門,拉好和各個首領間的關係。
他帶著自己的兒子巡視天下,讓自己的兒子拋頭露臉,樹立威嚴。
他讓自己的兒子參政,幫忙管理國事。自己在旁邊指導,悉心相教。
最重要的,他把軍權完全交給自己的兒子,由兒子全權管理。
幾年下來,啟果然不負所望,不但把國家管理得非常出色,讓天下臣民信服。還跟各位部落首領和大臣關係十分融洽,受到他們忠心的擁護。
而伯益作為繼承人,由於年老體邁(時年60多歲),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的那些榮耀,被人們漸漸淡忘。
實際上,夏啟已經掌握國家大權,只是缺了一個帝王的名份。
公元前2062年,大禹辦完自己人生最後一件事,突然病逝,葬於今浙江紹興的會稽山上。
回顧大禹的一生,從治水到治國,都做得很成功,很完美。他在人民群眾中有極高的威望,受萬人尊重,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第二節 夏啟
一,夏啟奪位
大禹病死,萬民哀傷。但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伯益。
大禹的存在,對於伯益來說,就是他心頭的一塊大石,壓得他快喘不過氣來。因為伯益心裡明白,大禹把自己立為繼承人,是極不情願的,他根本不想把帝位讓給自己,而是要留給自己的兒子啟。
所以大禹一死,伯益顧不上參加大禹的喪禮,自己一個人偷偷溜回自己的老家-陽城(今河南登封),策劃登基稱帝的事情。
伯益放棄安邑(夏朝都城)而選擇陽城登基,是很明智的。因為安邑早已被夏啟牢牢控制住,上下都是夏啟的人,在這裡登基,無疑是極度危險的。而陽城不同,陽城是伯益家鄉東夷族的領土,都是自己人,也都很擁護他。
於是,伯益在族人的擁護下,正式在陽城登基稱帝。
只是,在登基大典上,來參加的部落首領,卻寥寥無幾,似乎這不是登基大典,只是一般的酒宴,這讓伯益極為尷尬。
而讓伯益更為尷尬的是,稱帝以後,部落首領們沒當他是一回事,照樣往安邑跑,向夏啟進貢獻禮。
伯益只是形式上的帝王,真正的帝王,是夏啟。
伯益登基之日,夏啟在家裡偷笑,首領和臣官都在我這裡,你登什麼基?不過夏啟也不好出面阻止,畢竟人家是繼承人,你當你的帝王,我管理我的國家,就這麼耗著吧,沒所謂。
可是伯益卻不幹了,名為帝王,卻沒有什麼實權,做了三年傀儡,吃了三年閒飯,終於忍不住了,要發兵消滅夏啟,做一個名至實歸的帝王。
在東夷族的支援下,伯益招兵買馬,很快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人數達到了四千人。
他命自己的大兒子若木為主將,二兒子飛廉為副將,率軍攻打夏啟。
伯益這些安排,沒能逃過夏啟的眼睛,陽城上下,從臣官,到百姓,都安插著夏啟的密探(間諜),伯益的一舉一動,都在夏啟的掌握之中。
伯益要動武,對夏啟來說,不是壞事,而是好訊息,為了等這一天,他足足等了三年。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伯益稱帝,對夏啟的影響不大,但始終是個潛在對手,畢竟是自己搶了人家的政權,要是先動手打人家,人民群眾會怎麼看待自己,恐難服眾啊。
現在情況不同了,你先來打我,難道還不准我還手嗎,這叫正當防衛,你要自尋死路,就怨不得我了。
夏啟命彭伯壽為大將軍,率領五萬軍隊,與伯益的軍隊決一勝負。
彭伯壽是夏啟一手提拔起來的,此人作戰時,衝鋒在前,無畏生死,殺敵無數,很得夏啟的器重。
彭伯壽帶領軍隊,列陣在城外等候,一看到伯益的軍隊,二話不說,就命令開戰。
伯益的軍隊,一半都是臨時組建,缺乏訓練,哪裡是夏啟王牌軍的對手,一天一夜的昏暗廝殺,伯益的軍隊戰敗,傷亡兩千人,剩下的兩千人,也都成了俘虜,包括伯益的兩個兒子。
伯益聽到這個訊息,當場氣得吐血,命喪黃泉。
消滅了伯益,夏啟就成了真真正正的帝王了。
為了慶祝這次勝利,夏啟在鈞臺(今河南禹州)舉行了大規模宴會,宴請百官和部落首領,在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夏啟突然宣佈,要廢除禪讓制度,以後自己的王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