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 頁)
問我什麼時候回“國”見個面?現在很自然地會用,什麼時候回“臺灣”,我們聚一聚?
曾經懷疑過這種失落的感覺,是否僅是出自於自己的虛構和臆想,畢竟這又不是工作上的難題或者孩子生病那種切身相關的事情。
直到前幾年偶然在一個臺灣作家的網站看到類似的討論,高中學生、家庭主婦、公務員以及孩子的家長,提出同樣的問題:我們究竟是誰?“國家”是什麼?該怎麼和孩子解釋“國家”?
這才明白這種失去了歸屬感的彷徨,隱藏於心,卻又真實無比。這才知道,不是隻有我一人偶爾在一個人獨自開車時,會突然有想要掉淚的感覺。
模糊的、廣義的、文化的、民族的國家,必須是這樣,也只能是這樣吧。但是即使是這樣模模糊糊的國家,應該還是值得我們去珍惜。
只因: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除非,只想做失根的浮萍。
看到臺灣的“立委”質詢“行政院長”,請他照著說一句饒舌的臺語,說不出來時就總結一句,“不會說臺語真是不愛臺灣”,覺得已經有點麻木了。
如果霸道地只准愛那塊生長的土地,而不準愛那個模糊定義卻根源所在的國家,如果界線明明可以隨著時間慢慢隱去,卻偏偏要一次次地把它重新劃清挑明,那麼,我們都曾經受過的那種被否定的痛苦,會不會下一代也終將重蹈?
“臺灣,中國,兩個都去愛。你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我的一個北京朋友這麼告訴我。
確實一直是這麼想,所以看到大陸的朋友說臺灣的不好,或看到臺灣的朋友說大陸的不是,彼此的輕視齟齬,常常帶給我的是雙倍的難受,正是因為“兩個都愛”。
有一句話藏在心裡許久了,很想跟薩說,其實真是非常非常地羨慕你們。
即使嫁了北京GG,那種屬於你們的凝聚力,缺乏共同成長軌跡與時代背景的我,只能欣賞著並羨慕著。
收到北宸的文章,我久久沒有回信。說起來,這是一篇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瞭解那段歷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然而,讓我無法回覆的,卻是北宸文章開頭的這幾行字。
有一個國家,
可以清楚明確地去驕傲期許,
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愛深責切,
實在是一件太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